第二十章:三阵(5 / 8)

前代军队的进攻精神无一继承。这种情形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与北宋采取单纯防御的的保守军事思想有关。

当然,这和当时所面对的威胁也有关,因为宋代与前代不同,缺乏骑兵,而又面临机动性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士,所以两翼和侧后方向总是遭受威胁,方阵圆阵等面向四面防御的阵型确实是防御骑兵迂回包抄,而古八阵以主力设置为雁形、锥形等阵形,是一种面向某一方向的进攻阵形,侧翼的防御大大减弱了(实际上,

个人认为古八阵是一种组合的阵型,个个部分排列成古八阵,然后再组成一个更大的阵势其中,还应有各种阵型之间的变化方法,不过今天已经都不可考,而这些东西才是我国古阵精髓之所在,穷究与各阵型的排列方式与形状,只不过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不过是我国古阵的皮毛而已),在缺乏足够骑兵的情况下,使用步兵排列的阵形向机动性极强的骑兵进攻仿佛并不可能,因为战况不利的时候,骑兵可以随时脱离战斗,或者迂回进攻侧后方向,所以说,采取方阵或者圆阵的阵形在野战中对骑兵进行防御还是合适的宋的本朝八阵错就错在不应该搞这么多花点,如果方阵能够奏效的花,干嘛把事情复杂化,非得搞出个不伦不类的八阵呢看来这也是脱离了实际战阵文人的产物当然也不排除《武经总要》的阵图不准确的可能

宋军中骑兵十分缺乏,只占全军总数的七分之一,骑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无马(《李卫公问对》中,李靖主张在骑兵营地设置木马,以利于骑兵训练上下马,真不知道这是因为缺马还是因为习惯如此,不过可能是现代鞍马的来源也说不定)最高曾达十之八九无马如刘光世军五万二千人,仅有三千多战马,可见宋军缺马到何种地步另外宋马体形较小,一般约136米,按现在的标准也不算大马韩世忠曾向高宗献马一匹,“高五尺一寸,云非人臣敢骑”,约合158米,而这已是宋朝罕见的大马了为了对付游牧民族骑兵,宋代在阵形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企图在野战中以步抗骑两宋时期个人认为有两种阵形值得一提那就是宋代的弩阵和叠阵

弩阵是一种发扬蹶张弩(一种用脚蹬拉上弦的弩,威力要比用手上弦的臂张弩大)威力的阵形分成三列,从后至前,第一排上弦,第二排上箭进弩,第三排瞄准射击运用时,第三排射击后,则通过两列之间的空隙,回到第一排身后上弦,第二排进弩之后,进入瞄准射击状态,如此循环反复。获得持续的较密集的远程打击能力

叠阵是宋代四川吴氏兄弟创立,见于《宋史》,也是分为三列,刀枪持长兵者居前,弓在后,最后为神臂弩或者为踏蹬弩这是接近实战要求的,作战时,全军跪坐,当敌接近至100步时,令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这是为了测距),若可入敌阵,则神臂弓手俱发敌接近至70步时,令一平射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敌阵,则平射弓手俱发当敌至拒马,则枪兵与之肉搏如此,使用远程打击武器层层拦截防御,削弱敌骑兵迅速机动的能力,使野战中步抗骑成为可能

下面再来谈谈明军阵形到了明代中后期,由于火器的大量使用,使得冷兵器时代较为密集的队形会造成较大的伤亡而东南沿海地带,平原较少,山地较多,大型阵势展不开而面对倭寇在我东南沿海劫掠的威胁,倭寇中有不少是属于流浪武士,单兵作战能力强,使用武士刀等兵器,尤其善于“跳战”之法,采用较为松散的阵形,明军在遇到凶悍的倭寇时,往往陷于被动所以戚继光发展了一种小集中,大分散的鸳鸯阵,由大阵变小阵,由密集变为疏散,这是阵形的一种创新

戚继光鸳鸯阵12人为最基本的战斗单位,这一阵形,最前为两个牌手,分别是长牌手、藤牌手(其中一个为队长),然后是跟着狼铣手两名、再次是四个长枪手,最后是两个短兵手作战时以藤牌防护远程射击兵器(这时候牌手面向敌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