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节 讨逆(四)(1 / 3)

旅明 素罗汉 3282 字 2021-07-30

“t?n g”

随着整条战线上的军官齐声下令,超过5000名北越士卒呐喊着从营地里冲了出去。

这一刻起,南北越之间延续了短短几年的脆弱协议荡然无存,震天的战鼓再次敲响。

三天前,当南越水师全军尽墨于峥江口后,大喜过望的郑梉一边安排善后,一边下令先期到达的军马对南越筑垒区展开试探进攻。

这三天的试探进攻,在战术上是必须的。

一方面来说,北越人的军队还没有集结完毕,需要时间调集军马粮草。另一方面来说,人数超过10万的大型战争,前期一定会有试探性交手,双方都需要互相摸底,为之后的大规模攻防收集情报。

三天后,第一轮正式的大规模陆上进攻,突兀开始。

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用三天时间来进行一场大战前的热身,时间是肯定不够的。不论是安南国还是这个时代的其他什么国家,通常大型攻城战都是以月为单位,用年为单位的战争记录也是常事。

但这次不一样。北越人的“太上皇”——来自明国的军事观摩团团长盛楠,在三天“摸底”调研后,直接了当建议北越军开始陆上全面进攻。

盛楠挟海战大胜之威提出的专家指导意见,北越人肯定是要慎重对待的。

当然了,之前炮舰轰击升龙府的滚滚炮声,也为盛楠的意见了有力注脚。

其实北越人心里很清楚这趟之所以大家伙劳师动众人吃马嚼跑到峥江,不就是因为“明援”这个核心推动力吗?所以无论如何,只要盛楠提出的军事计划不是特别违背常理,不管心里舒不舒服,自王爷郑梉以下的北越决策层,都是大概率要执行的。

盛楠的思路很简单既然最终突破筑垒区的决定性因素是外援军火,那么北越人的全面进攻就因该越早越好。

这其中还有隐藏原因。

从总的“国际”大局来说,越南战争只是新鲜出炉的大燕国整体南下战略其中一环。这一环完成的速度越快,后方对于盛楠的评价也就越高。

至于说匆忙发动陆上进攻会导致北越人承担不必要的伤亡邪恶的帝国主义者是不会在乎炮灰死活的。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说,炮灰死得多一点,更有利于事后“长治久安”。

在军事观摩团提出建议之后,北越决策层经过讨论,最后不出所料,正式同意开展大规模进攻。

如此重要的战役,对于下一步要在南亚环境下经营/动武的某势力来说,自然不能错过,这都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于是当天一早,盛楠便早早带领观摩团的年轻参谋们坐船渡江,来到了前敌营盘,准备好了包括相机这种高端仪器在内的各种设备,准备抵近记录战役实况。

清晨,士卒们饱餐一顿后,文章开头的一幕出现了。伴随着悠长的牛角声和军令,北越军队从营地中冲出列阵,然后缓缓前行。

大批拿着木盾的士卒居前,手持勾枪和刀矛的士卒居中,后排是拿着火绳枪和弓箭的远程部队。

5000名士卒排出的横排阵型,犹如一道黑色宽厚的潮水,塞满了整个战场正面。而潮水所要面对的,则是由不规则壕沟、拒马、石墙、堡垒组成的近代防御体系。

是的,在武器和战术都激烈变革的十七世纪,得到弗郎机人军事思想指导的南越人,于峥江南岸修建的这一处永备堡垒区,已经具备了后世防御体系的很多特征。

除了囿于时代限制而缺少的铁丝网机关枪之类的东东,其余方面已经和穿越者记忆中的土木防线差不多了。

时间不久,在步行了差不多一里路后,潮水拍上了堤岸。

总得来说,这第一波大规模攻击,其实还是试探性质居多,攻守双方都没有指望能产生什么巨大战果。

这一点从攻方的谨慎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