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攻嘛,首长本身是不懂技术的,要兼听则明。
所以,这东西按照原本的历史进程,一下子就讨论了八个月,到了86年11月初才被中央和院签发、又花了四个月时间筹备资金、调度资源,到1987年3月才正式开始组织实施。
后来,这项计划累计预期要花上3个五年计划、也就是15年的总时间,来实现相应目标、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缩小与美苏在高科技领域的差距。
其中86年11月后批准的第一阶段资源划拨,就决定调集100亿国家投资、抽调上万名科学家参与,这笔钱计划要用到1992年,然后才会制作第二阶段投入的细致预算。
最终,八六三计划理论上要到2002年完成,而后世02年国家也确实成立了“八六三计划监督委员会”,以督促和验证计划的完成情况。
(当然计划肯定不可能100全部完成,有人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钱花下去大部分都完成了。学术造假、捏造数据、剽窃成果……这些个案肯定是有的,不吹不黑,不多展开)
顾骜这次来,却是赶上了早期的论证阶段,帮忙评估一下某些专项的难度、需要投入的资源——当然,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因为其他的他也不懂。
按照四院士和朱院长上书的原计划,“八六三”一共要投入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等八大领域、25个子方向的科研攻坚。
顾骜能够涉及的,只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这两个大领域的其中4个子方向。
而且主要是“信息技术领域”的3个子方向智能计算机系统、微电子器件与系统集成技术、通讯电子技术。
至于“自动化技术”这个大领域,顾骜能资源帮助的,只有智能机器人这个大分支下的“基于非智能工业机器人、自动传感反馈的初级智能机器人”这一精确细分方向——说难听点儿,搁十几年后,这样的机器人都不好意思归纳进“智能机器人”,因为太初级了。
顾骜很有自知之明地这样自我归纳反省了一番、也把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跟领导、院长、院士们开诚布公地交流了一下,澄清其他领域他一句话都不会多说。
所以,中肯地评价一下,顾骜能介入和资源、以及未来合作受益的领域,连国家八六三计划整体的两成都不到一点。(8领域涉及2,25个专项涉及4)
而且即使是涉及的这2领域4专项,顾骜也不是扮演主力的,他只是给国家队打打替补找找资源的。
他也不想介入太多,因为一来这些研究成果偏于基础科研,很难直接产业变现,所以就该国家队投主力。
二来即使是少数有产业变现可能性的细分专项,但因为这是国家计划,所以未来出了可以形成专利的东西,顾骜也拿不走啊——其他参与项目的人,都是国家队的科研院所,拿国家划拨预算的,他们做出来的成果当然应该归国家。
这种产权不明晰的东西,顾骜能不花成本拉人一把,他是肯拉的。如果国家队需要买他的东西、或者把产出成果跟他“产学研一体转化”,他也是愿意的。
自己打主力还拿不到独占的事情,就免了吧。
不是他不爱国,而是钱再多也烧不起,八六三计划头5年就要烧100亿人民币经费呢,往后每个五年都只会几倍几倍地更贵。
虽然顾骜目前的全部现金流都榨干了兑换成人民币,确实能凑出100亿。可这些投入都是无法快速变现的,烧光了之后怎么办?
在跟某些人的讨论到达白热化阶段的时候,顾骜不时抛出几句金句“科研是把金钱转化为知识的过程,产业创新是把知识重新转化为更多的金钱的过程。我们不能把这两个东西混为一谈。
前一类要有前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