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为中国人的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布局(1 / 3)

重回80当大佬 浙东匹夫 3644 字 2020-06-05

凭良心说,当王富听说顾骜要跟他聊聊蓄电池的电极技术展望时,着实是有些意外的。

但顾骜此前十几年累计的凶名,倒也不至于让人觉得他完全是个文科官僚。

王富仅仅搜索了几秒钟脑中的事迹后,就连忙陪着笑捧场“顾总说哪里话,天下谁不知道,您虽然大学里读的是文科,但那只是为了服从国家需要嘛。

您一直以来的理科功底、包括您当年为咱中国人突破膜式制氦机技术难关的事迹,那都是有目共睹的,连外国人都知道。”

王富之所以能对这些事迹头头是道,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之前有点崇拜顾骜,所以了解过——不过他的崇拜肯定没有王东那种搞管理的人那么崇拜。

眼下国内,凡是搞企业管理做生意的,都是捧着顾骜的著作每天睡觉前要看的,似乎不看就浑身难受,看了就能大力出奇蹟。

另一方面,顾骜的早期事迹,近年来能更进一步扫盲普及,也是因为潜心种田的这两年,他妻子萧穗也没闲着。

自从去年年初开始,顾骜家的娃也有一周岁半了,学说话已经比较流畅,就没那么烦人。萧穗腾出手来,写了一本《顾骜传》,当然只是第一卷,因为顾骜的人生还长着呢。

这个《顾骜传》的第一卷,只是记录了顾骜念书阶段到25岁之前的生涯{基本上也就覆盖了顾骜穿越之后的最初10年履历},发售之后,居然一年之内就在国内卖出了八百多万套、覆盖了至少两三千万的读者。

同期还出了英文版和日文版,在美国卖出了350万套、在曰本卖出了160万套,在两国均排到了1990年全品类畅销书前五名、商业传记类畅销书榜第一名。

真要是算算版税收入,光中国国内出版一本自传就赚了几百万稿酬{90年卖一本书只有几毛钱到几块钱稿费,行业惯例好像是售价的百分之十几},美国和曰本出版业价格比较高,一本书能赚好几美元,加起来海外稿费都两千多万美金了。

只可惜顾骜这种人不在乎这点小钱,就算是作者萧穗的私房钱了。这还只是第一年,按顾骜的势头,将来萧穗光靠出老公的传记赚到九位数美金,也是轻轻鬆鬆的。

这些旧闻暂不多提,且说萧穗写的《顾骜传》第一卷里,就提到过顾骜16岁时候、备考岁月乃至后来在外交学院大一时的一些光辉事迹。

包括他家里祖上两代都是技术工人、工程师出身,在国内前沿的制冷机技术国企供职{老爹本来应该只是算“技术工人技师”,但因为后来当了厂长,如今已经退休,所以到了萧穗写的传记里,稍微美化了一下。变成了“工程师”出身,显得更有文化,不过这种程度的贴金不算什么,别人写自传还要过分呢}

还提到顾骜区区十五六岁年纪,就因为“从小感兴趣、家学渊源、在特殊年代刻苦钻研外文的制冷科学和相关材料科学前沿,为中国突破膜式空气分离设备技术瓶颈做出过重大贡献”。

传记里写到这些地方的时候,还引经据典,非常翔实地列举了参考文献和出处,跟写论文似的,列举了几项以顾骜的名义、于1980年在香江委託相关专利代理机构申请的技术专利。

专利都是一国一申请的,但香江那边的事务所,只要你给代理费,都会给你打包搞定,你想在全球多少主要国家申请,人家都帮你料理妥当。

除了专利档案和申请的因果脉络,传记还明确引用了一些相关材料工程领域学术期刊的记录,写明了某年某月谋期,某某学术期刊登载了有顾骜署名的相关行业论文,都是顾骜当年高考后、乃至大一那个学期里写的。

大部分都是中国国内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但也有一两本国际上的。

国内期刊给发,并不奇怪,因为当时顾骜已经是外交学院的学生了,作为外交学院暗中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