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着的围裙满是油迹。
“话如,听说你家小五考上京都大学了?好犀利。”卖烤鸭的阿姨宝鸡镇的人,是老乡。
平时和阿妈的关系也好。
直接塞给阿妈一只烤鸭,“给你加菜,可要好好的庆祝庆祝。哎。如果是我儿子就不是读书的料。别说京都大学,就是考上一个普通的大学,我都要回家摆酒庆祝,还要去东莞大酒店大吃一顿。”
“你家小五一看就是个聪明会读书的。”
“长得好,还会读书,以后肯定也会嫁得好。”
陈白羽抿抿嘴,真不明白读书和嫁得好有什么区别?再说,什么是嫁得好?
卖烤鸭的老板娘是个大声门,在手足舞蹈的和阿妈说话。
她老公看她送个烤鸭就忘记了回家,在大喊,‘卖烤鸭咧。卖烤鸭。’
附近的很多卖菜佬,猪肉佬,还有工厂的厂妹都是宝鸡镇或者宝阳镇出来的,都市熟人,老乡。
看到烤鸭佬的样子笑了笑。
“赶紧去做生意吧。一会过来喝杯酒,吃口热菜。”
因为都是附近村的人,大家都熟悉。
出门在外,老乡是一个很亲切的词语。
晚上,大堂哥和喜堂叔还有其他村里的人都过来吃饭,庆祝陈白羽考上大学。饭桌就摆放在杂货铺边上,外面就是大路,人来人往的还有车经过。
大家也不在意,反正习惯了。
大家一起说说笑笑,聊聊孩子的学习,然后说说那些工作赚钱。从村里出来打拼的人,一般都没有多少的文化知识,最多就是认识几个字而已。
有些人,连字都不认识。
有人卖菜,有人卖烤鸭,也有人开早餐店。他们想的不是如何做大,而是多赚一元几角。
这些人,有人会卖一辈子的菜,也有人会开一辈子的早餐店。
即使忙得心口发疼,他们也没有想过要请人,一直自己干。好像请人后,就能亏一大笔工资一样。
能看到的多是眼前的利益。
他们的见识还有阅历,局限了他们的目光眼界。
就好像爸妈,即使忙也舍不得请人,想到的是请人要花费工资,却不会想请人之后会增赚多少。
用人也喜欢熟悉,对外人有着天然的不信任。
外省的人越来越多,阿妈一再的告诫他们姐妹,千万不要嫁到外省去。其实,这是很多本地人的一个想法,一个思想的隔阂。
不过会随着时间和发展而慢慢的打消。
“小五很厉害。”喜堂叔给陈白羽一个红包,“好好读书。以后不要像我们这么辛苦。”
喜堂叔在东莞种菜已经很多年了。
因为当初没有及时赶回去参加三叔公的葬礼,和炳堂叔的兄弟关系恶化。现在,炳堂叔已经闯出了名堂,但喜堂叔却还要还了几亩地的菜田而苦苦劳作。
或许是喜堂叔很少在家的原因,相对于喜堂叔,陈白羽和炳堂叔的关系更好。
喜堂叔上辈子就在东莞种了一辈子菜,虽然没有太大的出息,但也养活了几个孩子。
“谢谢喜堂叔。”陈白羽接过红包。
她还是一个宝宝,有红包就要高高兴兴的领。
“喜堂叔,你有没有想过改变?”陈白羽觉得这样在城市郊区种几亩菜真的没有赚头。
种得都是大家常吃,市面上常有的蔬菜。
每天早上一大早就起来收割,然后整理干净,再送到批发市场。这样不仅累,赚得也少。
“喜堂叔,你可以专种一样啊。例如胡萝卜,种上十几亩地”
“小五,这会不会卖不出去啊?胡萝卜,好像不好吃”
“喜堂叔,是我们本地人少吃。其实,胡萝卜的营养价值很高”陈白羽耐心的给喜堂叔科普胡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