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立时有人开始算账,“去岁一斤是六分,也就是六十文,那岂不是能卖六百万银元。”
股东们一下沸腾了,没卖股票的不禁暗自庆幸,幸好股票没抛。
这样的业绩,现在每股三十两只是起步,涨到一百两也不是梦。
有些忍不住,买了一些股票的股东,则后悔不已,恨不得抽自己一个大嘴巴子。
赵铭却提醒道“帐不能这么算。今岁江淮棉业大丰收,如此多的棉花涌入市场,棉价肯定会有所下跌。”
一名微胖的徽商股东道“那也降不了多少。一匹布三丈二尺,阔一尺八寸,需棉约三斤。而仅松江一府,一年就产棉布三千万匹,需要耗棉九千万斤,而松江一府,产棉不到三千万斤,缺口极大。这几年,松江的棉布生产,每年都还在往上增长,还需要从海外和河南购买棉花,棉价也每年一涨。咱们的江北距离江南近,有成本优势,最多跌到四十文,不会再少了。”
棉纺织和丝织业赚钱,徽商早想插手,所以对整个江南的棉纺织业,都进行了摸底。
说话的徽商,乃是徽州歙县吴氏大贾吴崇德,不少股东在股票涨得三十两的时候,就已经卖了,可是他却不仅不卖,反而吃进了不少,一个人就得了一万股。
赵铭看着眼前胖子,没想到他比自己了解还深,不禁记下他的名字。
赵铭微笑道“如此剩好。这次江淮棉业,朝廷和大家都赚了。不久之后,朝廷还将设立,两淮盐业和两淮矿业,诸位也要踊跃认购啊!”
吴崇德道“殿下赏饭吃,小人定然踊跃认购,争取拿到原始股!”
赵铭微微颔首,颇为满意,“好!朝廷不会让你们吃亏滴!”
虽说大明朝的建立者,明太祖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却没能压制住商业的发展。
到明朝末年,大明境内,已经形成了几大商帮。
有通过输粮换引,东布西销的陕商。有从事口外贸易,玩银钱汇兑的晋商,有从事粮食贸易,转运楚赣米粮的江右商帮,有从事纺织和海贸的浙商,有海上走私的闽商,还有行遍天下,贩盐贩货的徽商。
此前,赵铭能够崛起,主要是有江浙绅商的支持,而赵铭也投桃报李,给于了江浙商人很多便利。
不过,随着赵铭进驻南京,从割据势力,便为中央统治者,需要制衡各方,加强中央,不能满足江浙绅商的进一步要求,两者之间,便出现了一丝裂痕。
赵铭为了防着江浙绅商,变成东林利益集团,便有意扶持其它商帮,来与之制衡。
这便让不少江浙绅商,开始对赵铭不满。
苏州,江浙会馆,浙商大本营。
王铎、赵一龙等士绅聚集在一起,一个个皆脸色不善。
“棉价跌了!阿拉至少少赚十万两!”一名士绅垮着脸道。
赵一龙损失也很大,不禁看向王铎,“王兄得想个法子,挽回损失啊!”
……
(求推荐,订阅,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