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丘是一个大城,可却从来没有经历过王朝国都这样大规模的营建工程,而卫国定都于此也是迫于无奈的选择。
相传三皇五帝的时候,帝丘是黄帝孙子颛顼的封地,后来颛顼继承了帝位之后居住于濮水之阳。按照习惯,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濮阳在濮水的北方,顾名思义,濮阳名字的得来就很简单了。
五帝之一的颛顼死后,埋于濮阳,堆土为丘,于是就有了帝丘的说法。还有很多叫法,比如说商丘、澶州、东郡、楚丘等等。可最出名的还是帝丘。就算是卫国迁都帝丘之后,官方已经将帝丘抹去,改成濮阳,或者卫都。可不管是其他诸侯国,还是卫人自己,都称呼卫国的都城为帝丘。这是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念头,源于这片土地最伟大的人,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大帝。
而且颛顼还是‘姬’姓始祖的祖先。卫国的开过君主是姬康叔,他老爹是文王,哥哥是武王,属于根正苗红的顶级贵族。在封卫国之后并没有选择对‘姬’姓有着深厚影响力的帝丘,而是选择了朝歌,商朝的陪都。这还是源于帝丘是个小地方的原因……
好吧,这话去过大城市的卫人都知道,就算没有去过例如魏国的安邑、齐国的临淄这等雄城的卫人,就算是在卫国故都朝歌的残墙断壁上驻守过的卫国士兵也能分辨出来。帝丘是个不入流的城市。按照周公旦整理的《周礼·考工记》里面记载的内容,王的都有九个城门,方圆9里;诸侯国中公一级别,7里;侯伯子等诸侯国的都城方圆就降到了5里。
东周以后,诸侯已经不怎么听周王的话了,周王室也渐渐的失去了控制诸侯的能力。
可城市规模这东西,不是想要改就能改的,朝歌是商王办公和生活的地方,宫室营建,城市包揽的区域,城中的规模,只能周王城能够媲美。当年卫国捡到了个现成的王城,连修改的想法都没有,修缮一下就当成了都城。可帝丘不一样,就算是有一个颛顼大帝的名头在,可颛顼大帝也就是在帝丘挖了墓而已,再说了,几千年前的城市有什么规模可言?
卫国孱弱的经济根本无力营造出另一个朝歌来,只能将小城一改再改,成为了一个老城套着新城,新城套着王城的尴尬城市。
以至于,城门数量都是错误的。不说城门,连城墙都不直,作为卫公的子孙,公孙鞅每一次出城门都有种一代不如一代的恓惶。
在城门收税的卫兵看到是一辆高头大马的华丽马车,一阵急飞狗跳的驱赶平民,不为贵人打赏几个,而是怕让贵人恼怒,记恨。
“城防如蚁穴,长此以往,卫人以何为庇佑,卫国以何为庇佑?”
中二病患了的公孙鞅,在出城门不久之后,就开始大放厥词。这种话,在卫国朝堂内是红线,是底线,还是无法弥合的伤疤。谁也不敢轻易将这条伤疤揭开,让自己不痛快,让别人也不痛快,让国君也不痛快。
二十郎当岁的公孙鞅还不懂得明哲保身在官场的重要性,面对一个让人束手无策的烂摊子,他着急了。
可以说,公孙鞅已经开始操起了国君的心思。
相反,边子白却心情大好的看着初夏的麦田,天公作美,晴空万里,微风拂面,麦浪沙沙,这时候的帝丘城外的景色是最让人迷恋的,他只是下意识的回答道“魏国不是一直在保护卫国吗?或许,这种保护能够延续几百年也说不定呢?”
魏国?
边子白得到的回答是一声带着蔑视的冷哼。卫国,魏国,别看读音上一样,根本分不出来。可魏国是什么身份,叛逆,乱臣贼子,和齐国的田氏是一路货色,眼里都是阿堵物的周王,虽说是被高利贷逼急的王。可毕竟还是王啊!他的威仪呢?他作为王的尊严呢?
三家分晋,不过也是近几年的事。可周威列王总不能给点小钱就认下赵、魏、韩三国拥有侯爵,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