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古代的博戏之魂(4 / 5)

买宋 参见大总管 3097 字 3个月前

举。可见掷骰子流行之广泛。

而早期的骰子戏,一般用两粒骰子,这大概同双陆的制度有关。

到了唐中期以后,广泛流行掷六枚骰子的博戏,一直流行到五代和北宋。

唐人李洞有诗云:“六赤重新掷印成。”

《宋史·张昭远传》也有:“一掷六齿皆赤”的记载,都是这种习俗的证明。

在此之后,社会上还出现过掷三、四、五粒骰子的各种博戏。

一骰具六面,多粒骰子可以组成难以计数的排列组合形式,于是形成后世名目繁多的“骰子格”。

总的来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即“同色”,又称浑花,全部为一种点数为贵,驳杂为贱,在同色之中,又以红色为贵。

以《除红谱》为例,四枚四点称为“满园春”,又叫“堂印”,为最高之彩。其次为四枚幺,称“满盘星”。

以下为四枚六:“混江龙”,四枚三:“雁行儿”,等等。杂色的彩,也以多枚红色者为贵。

上面所说的骰子格,花样过于复杂,一般用于行酒令和其他游戏。

而在纯粹的赌博场合,计算输赢的是另一种方法,作者菌专门查了一下,大概主要有“赶老羊”、“掷挖窖”和“掷骨牌”等几种。

“赶老羊”又叫“掷老羊”,用六枚骰子,每人可掷若干次,直至出现其中三枚点数相同,然后计算其余三子点数之和的大小以决胜负。

“掷挖窖”与“赶老羊”大致相同,也用六粒骰子,只是决定胜负的是三粒同色的骰子,骰彩的贵贱顺序为六、四、幺、三、五、二。

如果掷出四色、五色甚至全色的彩,则更胜一筹。

“掷骨牌”是借用了“牌九”规则的赌法。

其法可用二至六枚骰子,但不用三枚。

如用六枚骰子,须将其中四枚掷成一色,其余的两枚便凑成一张骨牌花色,如两枚六是一张“天牌”,两枚“幺”是一张“地牌”等等,博徒们便以骨牌的贵贱来比大小。

用五枚骰子的方法与此相同,只需将其中任何三枚掷成一色,然后比较其余两枚所凑成的骨牌花色。

最简单的是掷两粒骰子,只须掷一次,便成一张骨牌,立见输赢,掷四枚骰子每次都可凑成两张骨牌,也就是一副牌九,比较的方法与牌九完全相同。

上面所说的几种掷骰戏在清代普遍流行于下层社会之中,几个赌徒,一副骰子再加一只盆、碗便可进行,赌徒们轮流“坐庄”,机会均等。

另外两种广泛流行于清代社会的骰子戏是“摇摊”和“压宝”。

摇摊是从古代的“意钱”演变而成的。

可容多人参加,一般在一张方形赌台上进行。

其法有庄家一人,站在赌台上方,其余人在四周下注。

进行时,庄家将三粒骰子放在一个有盖的容器(称为“摇缸”)中摇动,待骰子定下后,将所现的点数之和除以四,能整除即为四,有余数的则可能为一、二、三,分属赌台的四个边。

余家在庄家摇定之后分别在桌上的四边下注,摇出自己所押的一方,由庄家照押数赔,其余三方则归庄家所有。

摇摊看起来很简单,只有四种结果,常常出现某种似乎有规律的点数变化,赌徒们将其称为“摊路”。

有些自以为是的人便殚精竭虑去研究这种所谓的规律。

但其实,现在懂得一点概率的人都知道,每次摇过,下一次每一边的可能性总是四分之一,所谓“摊路”实际上是不可捉摸的。

像是清代大诗人龚自珍,自负聪明,性又嗜赌,尤其喜欢摇摊。

他曾在自己的帐顶绘“先天象卦”,来推算“摊路”的规律,自以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