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有十之六七”《会计录》。
意味深长的是,宋朝统治者对隐瞒的田亩基本上是睁只眼,闭只眼,象征性的查了几次都是不了了之。
宋代农民以其独特智慧开垦圩田、山田、淤田、沙田、葑田等,并大量推广优良稻种、小麦、粟、黍、豆、茶叶、棉花、
甘蔗等,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实现了,“一季两熟”,产量大为提高,每亩产量2石左右。
两浙路最高,苏州一般年成每亩就可产米2-3石。
而唐代亩产仅1.5石,汉代仅1石左右。
生产分工趋细,出现了专门的桑农、茶农、棉农。
南宋后期,棉花种植从两广、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时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之说。宋代奖励农耕,兴修水利,
积极推广新式农具,踏犁、秧马、水车、弯锄、铁耙等大量运用,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其次采冶业发达。
北宋初.全国共有矿冶201处,英宗时增加到271处。
史书上零星和不完全的记载表明,宋朝采冶业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到了仁宗皇佑时,每年得金多两,银21.9万多两,铜510多万斤,铁724万斤。
韶州岑水场,仁宗时开发铸钱,有工匠10多万人,规模之大,在今天看来也是一个“巨无霸”企业。
铸钱需用铅锡,于是产业链向下延伸,仁宗时年产铅9万多斤,锡33万斤。
英宗时铅产量激增200万斤,铁锡增产100多万斤。
神宗时,年产铜1400多万斤,铅919万斤,锡232万斤。
今天的研究表明,宋朝钢铁产量年均为15万吨。
而英国在工业革命开始时的1788年年产钢铁不过才7.6万吨。
以及纺织业兴旺。
纺织业在宋代得到长足发展,不仅有官营和私营的大批作坊从事纺织,广大农村妇女也家家纺织布帛。
其中尤以两浙、川蜀地区最为发达。
开封设绫锦院,为皇室贵族织造高级织品。
河北路产绢,有“衣被天下”之称。
麻织业集中于成都府和广南西路,麻布产量远超唐代,印染技术也大大提高。
南宋时通过赋税收上来的丝麻织品高达1000万匹以上。
南宋棉织业突飞猛进,宋人发明了扞、弹、纺、织一条龙的棉纺工具,成为中国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棉纺织业在农村得到迅速发展。
甚至北宋时,一些地方已出现了以纺织为主的“机户”。
仁宗时,一个梓州已经有几千家机户。
还有制瓷业鼎盛。
的确,宋朝制瓷业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无论是瓷器生产的数量还是质量上
都远胜前代,甚至令后世望尘莫及。
“官哥汝定钧”五大官窑,所产瓷器之精美绝伦的程度令人骇然惊叹。
五大名窑的瓷器,今天已成为天价瓷器的代名词。
随着制瓷业的发达,各地开始出现大批小型民窑,到南宋时进一步发展,瓷窑数量越来越多,产量也大增。
近年来发现的许多窑址,堆积面积都很大。
如四川广元瓷窑铺遗址,堆积长250米。
有的堆积广达20亩,高达20米。
制瓷分工越来越细,景德镇“陶工、匣工、土木之有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制,各不相紊”。
景德镇、吉州、龙泉及广东、福建沿海成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