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实力强大(1 / 5)

买宋 参见大总管 3315 字 3个月前

当然,这么做也无可厚非,因为土司辖区多为少数民族,存在一些落后的习俗,例如有的地方还允许同族婚姻。

而清统治者要求各改土归流地区不论民族,一律强制剃发留辫,禁止火葬,要求服饰、语言等学习汉俗,强迫土民汉化,这类措施虽然有利于统治,但是推行起来却并不容易。

所以在当时很难被各族人民接受,激起了强烈的抵抗。

但是需要说明,这些强制汉化措施,虽然不被各族人民所接受,但是其中一些相对于原土民落后习俗是有进步意义的。

因此改土归流后,清政府为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力保改流能顺利进行。

而各级流官素质高低、能力大小决定着改流归流地区的安定团结,雍正帝一开始就认识到各级官吏对改流地区的重要性,他要求文武官员需“清正自恃”,不能因为自身“小利”而耽误了改流大计,他非常重视新任流官的选拔,要求吏治清明,有大局意识,能很好的保证流官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鄂尔泰就很好的奉行了任人唯贤的原则,从优选择流官官吏,要求官吏对待土民要宽大为怀,慢慢的让土民“知尊知亲”。

但是在这过程中,有些官吏未能很好的履行中央统治政策,反而激起了民怨,雍正五年,镇沅府署府事刘洪度,急于丈量土地,立法过严,致使“冤愤难堪,激发思变”,土民聚众放火,烧毁了知府衙门,杀死了刘洪度,后辛亏鄂尔泰调兵平定骚,才没有酿成大祸。

但这件事给雍正帝和鄂尔泰触动很大,雍正帝在鄂尔泰的奏折中告诫到要重视官吏的考察和监督,及时发现官吏的不当措施,马上撤换或是治罪,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由于雍正帝对官吏的治理得当,在雍正一朝广大改土归流地区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反抗斗争,较好的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地位,创造了一段时间内的安定社会状况。

当然,在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过程中,爆发局部战争是在所难免的,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生产建设,在善后措施中,清政府着重恢复生产,建设民生工程,一方面可以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行使国家职能,加大对改流地区的开发,这其中主要包括开垦荒地、建设学校和义学。

民以食为天,清政府鼓励土民开垦荒地,各县府都出台一些鼓励政策,例如保靖县对垦荒百亩以上者,重奖。

同时,清政府重视对土民农耕技术的帮助,鼓励内地农民帮助少数民族开垦荒地,把内地的先进种植技术带到少数民族地区。

经过清政府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大量荒地被开垦,例如镇沅府一年内新增开垦土地就达四百多公顷,这极大的调动了土民的劳动积极性,也增加了土民收入。

清政府注重对多灾害的河流进行治理,兴修水利,对一些重要水利工程拨专款治理,保证了农业的稳定。

原土司辖区,土官为了愚民,严格控制上学人数,不但学校设置有限,而且上学只是土司贵族子弟的特权,各族人民几乎没有读书的权力。

在改土归流之后,清政府打破土司教育资源垄断,增设学校,规定名额,同时放宽入学标准,在某些学校专设少数民族子弟名额,推行儒学,鼓励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清政府在各地设置义学,义学作为学校的一种补充形式,充实到清政府教育体系内,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子弟有机会接受汉文化。

这种少数民族子弟经过学校教育,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既熟悉当地少数民族情况,又经过封建思想熏陶的官员,逐渐补充到流官行列,成为清政府在改土归流地区维护统治的政治人才,有效的巩固了统治根基。

可以说,清雍正帝在西南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