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戏曲演绎(6 / 7)

买宋 参见大总管 4675 字 3个月前

到皇帝天子,下到布衣百姓,观众身份涉及颇广。

涉及这类问题的着作并不多,专门研究戏曲观众的更是少之又少。

1、皇室。

赵山林先生《中国戏曲观众学》是一本专门研究剧场与观众和观众心理学的学术着作,其观点新颖,内容详实,独具风格。其中专列两节详实写道明、清两代宫廷演剧。

书中说,朱元璋“好南曲”,教坊色长刘杲、教坊奉銮史忠奉旨用北方的乐器筝、琵试行伴奏南曲,创制“弦索官腔”新声进奉。

明成祖朱棣也是一名戏曲爱好者,汤舜民《笔花集》中有《新建勾栏教坊求赞》套数,其中写道永乐年间,南京曾新建勾栏教坊,规模相当宏大,由此可推想,永乐年间南京教坊的戏曲演出活动是非常兴盛的。

明宣宗曾命臣下观戏,可见他本人也是看戏的爱好者。

至于天启,崇祯年间宫中演剧活动,是承袭万历年间的旧规而来。

赵先生提到,明熹宗不仅喜欢看戏,也特别喜欢演戏。

明陈悰《天启宫词》:“驻跸回龙六角亭,海棠花下有歌声。葵黄云子猩红辫,天子更装蹋雪行。”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回龙观旁的六角亭是明宫中的建筑,每年初夏,熹宗都要到这里来赏花,他曾与内侍高永寿同演《雪夜访赵普》,自扮宋太祖。

而且熹宗特别爱服用外洋进贡的料子制成的葵黄色云子披肩和猩红色扁辫。

戏曲在宫廷中的演出到了清代达到了顶峰,几乎清王朝所有的皇帝都很喜欢看戏,并且参与演戏,编写等。

仍然是赵山林《中国戏曲观众学》一书中第八章第四节专讲“清代宫廷演剧”。

赵先生大致按照年代的变迁,统治者的更替为顺序,详细说明了各统治者在位期间的观戏活动,并且对他们对剧目的选择方面做了比较细致的说明。本文在下一章节中会专门提到剧目选择,所以暂不赘述。

曹大德《清代宫廷戏曲》一文言简意赅,围绕宫廷戏曲选择做说明,罗列了深受宫廷喜爱的剧目,从侧面也能看出,皇帝及嫔妃是戏曲的忠实观众,但是该文参考文献很少,文中观点也有可能以主观居多。

2、特殊观众:商人和军士。

戏曲自产生以来,便与商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随着商人地位的不断提高,商人成为了戏曲观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赵山林《中国戏曲观众学》第三章中有六小节探讨了商人与戏曲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明代初年朝廷对官吏、士子、军人看戏管束比较严格,但是对商人稍为宽松,原因是可能出于经济上的考虑。

虽然没有更多的文献能够证明这一论断,但从推测的角度看,经济因素的确有可能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各方面已经离不开商人的参与了。

到了明代中叶以后,皖南的徽帮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帮,其中盐商的利润最为惊人,这些富商大贾之所以对戏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作者认为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声色之好。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文化娱乐上显示自己的力量,并以此为手段,广通声气,结纳名流,以扩大自己的影响。

为了证明这一论点,作者引用文献证之:徽州人黄钟字季公自幼跟随二兄外出经商,足迹遍及台州、宁波、苏州、扬州、南京等地,“卜地利则与地迁,相时宜则与时逐。善心计,操利权如持衡。居数十年,累巨万。”

起初他并没有考虑到戏曲等声色之好,后来到扬州,看见阳翟山西商人“日以声色为娱”,他才叹曰:“彼哉靡靡乎~庶几乎达者矣~”“乃散千金,征歌舞,为五陵豪”。

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