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开放政策的都是国贼
与同时期日本的动荡和衰退相比,更加动荡和衰退的中国在20年代中后期局面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方向,由于一战中各国纷纷取缔金本位,各国发行的纸钞相对于黄金均出现大幅贬值,信用值降低,在同时期坚持银本位的袁大头,成了国际硬通货之一。
另一方面,随着北伐节节胜利并在1928年实现形式上的统一,工业化程度较高的长江中下游区域被常凯申新军阀集团控制并得到国际认可,由于国际上白银兑换黄金的汇率也出现了较大幅度贬值,由于白银贬值带动出口增长,民国经济在全球哀鸿遍野的几年时间里,反倒由于温和通胀,呈现出一枝独秀的繁荣景象。
当然,其实只是看上去像是一枝独秀繁荣的样子,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种表面繁荣像是走钢丝一样凶险。
但就是这种表象造成的反差,也刺激并坚定了日本底层青年关于“abcd包围圈”假想的证实。
(三)
相比较叫嚣对华强硬和支持极端分子的底层青年们,反对直接对华开战的日本精英群体,他们并不是善良,而是因为他们理解这个问题的角度不同。
打仗与否,殖民与否,最关键是要看成本。殖民地曾经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大英帝国对此有过深刻的体会。
巅峰时期,大英帝国殖民地总面积3500万平方公里,比现在的俄罗斯、中国和印度加起来还要大,到了后期英国陆陆续续放弃殖民地占领,转成通过英镑货币体系覆盖英联邦贸易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少殖民地的收益超过了管理成本。
是啊,抢资源,那也要成本啊!
比如说英国东非公司,打了3年的布尔战争,终于征服和占领了肯尼亚和乌干达,还不算这投入的巨大战争成本,仅仅计算对殖民地管理的投入收益比,他们就傻眼了,每年投入的管理开支达到8万英镑,然而只挣回来了35000英镑,亏了个半死。
如果说不打仗不征服不占领,通过贸易每年能挣2万,但是打仗征服占领之后每年抢回来的扣掉管理成本要亏5万,那么到底应该不应该去打这一仗呢?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谁最后胜利了谁就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