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与歌德的友谊(2 / 2)

谢绾欣然应允。

一位老人和另一位心理上的老人在旅馆后面的酒吧里聊到很晚,还吃了很多威斯香肠,喝了很多啤酒,直到酩酊大醉才各自回旅馆房间。

第二天中午,谢绾又专门前往歌德所住旅馆,和歌德互相留了可供联系的地址之后道别。歌德准备北上杜伊斯堡,而谢绾继续南下前往科隆,波恩、科布伦茨。

在科隆、波恩的行程都是对工矿场的普通拜访,谢绾边走边记,顺便参观了科隆大教堂和贝多芬旧居,此时的贝多芬已移居维也纳,谢绾参观这两处人文景观,也不过是对原来时空的一点怀念罢了。除此之外,在科隆与波恩并无特别之处,但科布伦茨却值得一提。

几个月前下野的格奈森瑙,在下野之前担任的职务,是莱茵省驻军军长,军部正是设在科布伦茨。前首相施泰因男爵经常从邻近的拿骚来与格奈森瑙小聚。而拜伦给谢绾介绍的那个“莱茵河畔的‘华伦斯坦阵营’”,正是柏林宫廷给格奈森瑙在科布伦茨的社交圈起的名字。

行进在科布伦茨街头,谢绾越发能够理解格奈森瑙迫不及待要求国王解决君主立宪问题的原因。虽然格奈森瑙已经离开这里到封地就任,但是其影响力还很巨大,或者说这个城市的现状,正是格奈森瑙影响力的源头。这里经常出现街头演讲,演讲者多数是些学者或者大学生,演讲时手舞足蹈,口沫四溅;而听众则是些穿着破破烂烂的市民,他们围住这些演讲者,不停的用方言应和那些演讲者。演讲往往激情有余而内容空洞,市民们却毫无保留地给予赞同——这只是一种对现实不满的抱怨,破而不立的发泄。针对同样的现象,谢绾当然无法认同格奈森瑙简单地照抄法国经验,在他认知里,充分的就业岗位、良好的生活环境、完善的公共教育才是解决街头现象的根本办法。

谨慎的谢绾在看到这种情况后,只是乔装改扮随处看了看,并没有深入工矿,更不敢自报家门。好在科布伦茨已经在莱茵地区南部边缘地带,此地的工商现状并不影响谢绾对莱茵地区考察报告的完整性。

在途经莱茵省驻军军部时,谢绾撩起马车窗帘,长久的注视着那栋老楼,直到所乘马车远离之后,才放下窗帘,在车厢内轻叹一声为了自己的前途,给国王写信举报格奈森瑙,引起格奈森瑙下野,间接掀起了一场保王派对维新派打击的风波,这种近乎于政敌的关系和辜负信任的背叛,也不知道此生,还有没有机会与这位学长与上司再见。

结束对科布伦茨的访问之后,谢绾也完成了他的莱茵地区之行。带着一箱子的材料和文件,还有整整一本记录工业相关信息的“莱茵杂记”以及给国务秘书克勒维茨的杜伊斯堡港改扩建建议书,谢绾踏上返回柏林的归途。

谢绾刚回到柏林,德莱塞告诉他,国务秘书好几次派人来询问他是否回来,说是有一位英国来的客人一直在等他,还留了地址。谢绾听罢,赶紧换好礼服,马不停蹄的前往地址所说英国大使馆附近的旅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