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远看着站在面前的斯皮尔伯格,可以看得出来,此人就和无数人对他做出的评价一样,是一个不太修边幅的、也不太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的人,但他今天还是来了,邀请他来的,正是卡梅隆。老实说,周方远是真的喜欢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在他看来,斯皮尔伯格无疑比卡梅隆更会讲故事。
当然不是说卡梅隆就不会讲故事,而是怎么说呢,就好像是考试,如果划分出“讲故事”和“大场面”两门课程,并且各自满分都是150分的话,那么卡梅隆估计在大场面上能拿满分,讲故事,怕是就只有140分了;而斯皮尔伯格相反,讲故事是满分,大场面略有欠缺,140分。两人的水平是旗鼓相当的,都站在了世界最顶尖导演的位置上,只是两人的侧重点不太一样。
卡梅隆更喜欢大场面,更喜欢花钱,更喜欢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加入一些内涵的、深刻的东西,提升电影的档次。斯皮尔伯格则相反,斯皮尔伯格看上去更愿意讲故事,大场面当然也有,但只是故事的配菜而已。
总之,两位导演各有擅场,不能说哪一位就一定比另一位强。
只不过作为后来人的周方远有些遗憾,在他重生的那些年,卡梅隆依旧强势,老皮则开始被人质疑年老力衰。
还好《玩家一号》上映后,其展现的奇观,确实是让人大开眼界,老牌导演斯皮尔伯格成功为自己扳回了一城,证明自己依然宝刀不老。
尤其是重生前的那几年,与斯皮尔伯格齐名的好莱坞四大天王导演中的另外三个马丁·斯科塞斯、詹姆斯·卡梅隆、乔治·卢卡斯要么已退出江湖,要么出片率奇低,尤其卡梅隆的《阿凡达》,简直让人等的想掐死他。只有斯皮尔伯格还保持着近乎一年一部作品的节奏,勤奋的令人发指。尽管诸如《吹梦巨人》《间谍之前》《战马》等电影确实是没那么激动人心,但他还是将丹尼尔·戴刘易斯、马克·里朗斯送上了奥斯卡的颁奖台,实力依旧不容小视。
尤其是那个年代的好莱坞,漫威与dc掀起的动漫片依旧在蔓延,新一代大导已经变成了克里斯多夫·诺兰、丹尼斯·维伦纽瓦、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达米恩·查泽雷等人,但他们确实是还没有彻底完成接班。斯皮尔伯格,好莱坞依旧需要他,《玩家一号》就再次展现了他一流的商业掌控力。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犹太裔米国导演。
他1946年生于俄亥俄洲的辛辛纳提,自小就热爱电影艺术。四岁就用家里的8毫米摄影机拍摄周围的生活。16岁时,初步具备电影思想与实践能力的斯皮尔伯格拍摄了第一部标准长度的影片《火光》,少年斯皮尔伯格依靠这部电影赚到了100美元,这是他的第一笔票房收入。从此,斯皮尔伯格踏上了电影征程。
在他30多年的导演生涯中,既有《大白鲨》、《et》、《夺宝奇兵》、《拯救大兵瑞恩》这些振聋发聩的商业力作,又有《紫色》、《太阳帝国》、《辛德勒名单》《林肯》这样散发着浓郁艺术气息的佳品,还有《人工智能》、《少数派报告》这样领风气之先、玩高科技制作于股掌的时髦作品。各种风格都能玩得转,除了他之外,几乎找不到第二人。即便与他同名的三位,马丁·斯科塞斯似乎只擅长拍黑帮片,詹姆斯·卡梅隆似乎更适合拍摄科幻片,而乔治·卢卡斯只有一个《星球大战》就构成了一个帝国,他们的风格都不如斯皮尔伯格那样多变。牛逼之处还在于,无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在他的手中都能取得巨额的票房成绩。
斯皮尔伯格是好莱坞自己培养的电影奇才。
好比香榭丽舍代表法兰西的某种气质一样,斯皮尔伯格已经成为了当今米国电影的标签式人物。他的很多作品,无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影响力都远超过了影片本身,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衍生出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