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骑马的野人毫无差别!
如果刘弘没记错的话,现在这个时间点,匈奴骑兵连缰绳都没有;策马奔腾的时候,都还得靠揪马鬃来保持平衡!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种状况得一直到文帝登基,并于三年爆发河南战役后,汉匈达成新一轮的和亲条约,边境商贸逐渐繁荣,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除了茶、盐等生活必需品,以及香料、丝绸等奢侈品,匈奴从边境贸易得到的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以苎麻搓制而成的、坚韧度更高的麻绳!
试想一下一个没有马镫、马鞍,甚至没有缰绳,骑马都需要双手攥紧马鬃的骑兵,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作战的?
没错,与绝大多数人想象中的不同,匈奴骑兵最熟练,也最引以为傲的作战方式,是近距离肉搏,即白刃战!
至于马,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只起到快速机动,以及恐吓的作用。
还原一下匈奴骑兵,在面对步兵集群最常见的战斗方式。
——列阵,呜哇乱叫的冲过去,试着用马撞飞几个人,然后跳下马,取出身后的各种‘武器’,开始肉搏。
顶天了去,也就是在冲锋途中,用类似短矛之类的抛掷类武器,造成一些远程的杀伤。
即便是纯粹意义上的‘弓骑兵’,也是类似的状况。
——策马冲向步兵阵营,骗出一波齐射,然后急转弯,与步兵平行方向冲一段,找个合适的地方止步,弯弓搭箭,完成射击,然后策马离开。
就连‘骑着马静止射箭’,在匈奴骑兵当中都属于不可多得的‘好身手’;绝大多数匈奴弓骑兵,都得先下马射箭,然后再重新上马逃跑。
至于后世人刻板印象中的骑兵对冲、搅乱地方阵型,也基本不会出现在匈奴人的作战方式当中。
这样的作战方式,对如今的汉室而言或许是什么了不得的‘黑科技’,但在刘弘这样一个穿越者看来,却称得上漏洞百出。
既然匈奴人策马冲锋是恐吓,那两道陷马坑挖下去,是谁先被吓到?
看着陷马坑前人仰马翻的匈奴士卒,汉军将士只怕是捧腹大笑之余,瞬间就要士气大振!
再者说了,对穿越者而言,骑兵的限制方式算什么?
光是封建时代,就有陷马坑、拒马、铁蒺藜等有效的限制方式!
有了这些,别说武州塞守军,能不能从十万削减为五万了,就连马邑的五万守军,都还能有些许商量的余地。
按最保守的估计,配合着这些防御工事和器械,武州塞方向,派五万士卒,足矣。
这,就又减少了五万人的‘预算’,距离十五万人的心理预期,还差最后五万。
但最后剩下的这十万人,却是让刘弘犯了难。
马邑、武州塞两个方向,马邑有城池,武州塞也有简单地防御工事,再加上各式专门针对骑兵的工事,各有五万人就足够了。
毕竟这两个方向的部队,并没有出击任务,只需要守住阵地即刻。
但剩下这十万人,却是要在马邑和武州塞之间的旷野,在没有城池、关隘庇护的情况下,肩负剿灭匈奴部队有生力量的使命!
通常情况下,汉室步兵集群与匈奴骑兵集群在野外对峙,在双方兵力对等的情况下,汉室步兵几乎必然会陷入包围!
没办法,机动性差太多。
具体到马邑战役,虽然有马邑、武州塞方向作为远程掩护,但在战场内的部队却并非只需要自保,而是要主动出击,对匈奴人造成有效打击,甚至分割包围、绞杀!
要想完成这样的战役预期,那这支部队要在保证足够的战斗力的同时,还至少需要在兵力上,与包围圈内部的匈奴人对等。
从刘弘目前的角度来看,这支部队的组成,起码要完整包括长安三军其中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