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塞上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没有看错,这就是李素、诸葛亮一行,三月底抵达银川郡时,在这本该是塞上苦寒之地,看到的景色。一片莺飞草长。
他们是三月二十日左右,从兰州启程出发,顺着黄河一路下行,边走边游览,经过七八天的旅程,月末抵达的银川。
在此之前,诸葛亮在兰州也盘桓暂住了个把月,每天不是鼓捣各种棉布棉纱机械,就是跟着徐庶跑刘家峡堤堰的工地,观摩日常劝农、屯田、徭役的民政,偶尔给徐庶搭把手。刚觉得这种日子稍稍有点腻了,新鲜劲儿也过去了,李师就又给他找了新的活儿干。
这种路上旅途走个十几天、换个新城市住个把月的生活节奏,诸葛亮简直太喜欢了,跟着他一起见世面的黄月英也非常喜欢,简直是驴友型的人生巅峰。
而到银川郡的路上看到的种种景色,也让大多数内心有点文艺的年轻人心旷神怡,无论是诸葛亮黄月英,还是刘妙周樱。
其实,哪怕是在很多21世纪的人眼里,只要是没有来过宁夏的,也没有特地了解过的,都会对这个地方的景色有很大的误解,觉得这是戈壁苦寒之地,旁边都是沙漠。
事实上,宁夏的银川盆地部分,绝对是实打实的“塞上江南”。因为地势低洼,湖泊众多,气候宜人湿润,等于是八千平方公里的盆地,把周边的水都汇聚过来了。用周边十几万平方公里的戈壁和干燥草原,换取了这里的肥沃。
哪怕是后世从卫星地图上看,都能看到黄河在流经银川盆地时,河的宽度都陡然变宽了五倍以上!水流速度也变得平缓了。(注:可以自己打开百度地图看一下,黄河中上游普遍只有两三百米宽,到银川附近一下子有一公里以上宽)
事实上这就是一个用变宽的河床充当水量调蓄库区的效果,类似于长江上的云梦泽彭蠡泽,只不过那些湖是长在长江的某一侧,而银川郡这里是黄河本身变宽好多倍。所以银川郡周边才有不亚于江汉平原和鄱阳平原的肥沃程度。
说句难听的,只要农业开发搞得好,这儿单位面积的农业产能,是能媲美刘表手中最膏腴的南郡江陵地区的,也就孙策手上的太湖平原能更肥沃一些。只可惜汉人自从东汉以来,完全把这地方的统治荒废了。
……
“真是匪夷所思,谁能想到这地方的百姓真的是种水稻的,而不是种麦子。自从离开蜀郡和犍为到了北方之后,我就再也没见过种水稻的田了,都快三年了。”
坐在自己新改良过的重型西部大篷车上,在平缓的黄河上流淌,看着两岸一片片刚刚抽秧积满了水的稻田,诸葛亮的内心正在被不断刷新。
可以看见,岸上有很多羌族唐蹏部的归化部民,正在汉人移民的指导下,笨拙地学习种水稻。羌族也算是半农半牧的民族了,种田还是会一点的,只不过原先从来没种过水稻,不熟悉这种高产而劳作辛苦的作物,一时不习惯罢了。
种植北方旱地的农民,很多都是连育秧插秧抛秧这类环节都从来没掌握的。因为种麦子时田里不用蓄水,旱田都是直接播种种子的。汉朝时宁夏这地方农业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也跟从来没有从南方移民回种水稻的百姓过来,有一定的关系。
而今年的南方汉人移民,依然是千里迢迢来自益州,这也是为了一方面疏散人口稠密的益州地区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是稳固对凉州统治的建立。
毕竟益州没有经历多少战乱,算是如今汉末人口和生产力保存得最完好的一个州。不算拆出去的滇州,益州腹地始终有五百万以上人口。
按照自然增长率,哪怕李素每年移民走二十万人,益州的人口都不会减少,只会把当年新增出生超过死亡的余额移走,还能缓解益州底层赤贫分不到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