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听完顾书辞的故事,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却也还是双眉紧锁。
他轻轻敲了敲桌子,看着跪倒在地的顾书辞迟迟才问道
“朕听闻顾编修与易特使私下交往匪浅,如今看来,传闻并非虚假。这番话,想必也是她特意交代你说的吧?你可知,她这样避开群臣,不走正常程序将事情由你转达本身就是枉顾法纪。
且先不论她这以米换糠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光是她走这样一条冒进之路就是不可取的。你身为好友,本该劝谏,可你这般稳重之人,竟与她一起胡闹。如果人人皆同她一般搞特殊化,那朝廷设下这三省六部还有什么意义?实在不成体统。”
顾书辞听闻皇上的责怪,却并未明言这件事于他而言是否可取。他再拜,辩驳道
“微臣与易特使行事不周,还请皇上恕罪。易特使此番前去时间本就不充裕,上上下下的官员她几乎都没有机会得以了解,选择这样的方式来防止其余官员贪墨,也实在是无奈之举。
好在,这法子既能使灾粮变充裕,也能使一时冲动头脑发热的官员有回头之路。对于百姓而言,一碗米饭能换来三碗或是四碗饱腹的糟糠,自然会选择糟糠。他们面临的是温饱问题,自然不会去计较精不精细,有得吃,能保住性命本就是上天眷顾事,哪里还会计较。
所以,易特使法子虽不见的就光明磊落,却是实实在在地替百姓着想,也算有功。至于他冒进之罪,微臣不敢诡辩,还请皇上让她功过相抵,饶她枉顾法纪之罪。”
顾书辞说完,又是一拜。皇上听他只为易晴空求情,却只字不为自己开脱,心里惊于二人之间情义深厚。这样的情义于朝廷而言,并不见得就是好事。
政治不是讲人情的地方,若往后,他们二人中有一人犯错,如若另一人将情义看得大过国家法度,那么,这将是这个国家的灾难。何况,此二人的未来,也必定不凡。
作为统治者,他其实是不愿看到朝政中有这样的情义存在的。可如今,他们二人皆是怀有赤子之心的人,只愿将来,别被朝堂之上的浑水染上才好。
皇上轻珉了一口茶水,脸上喜怒不明,好一会儿他又说道
“你说尽了好话,皆是在为易特使开脱。却不见你为自己辩解过只字片语,难道于你而言,她的安危大过你的前途吗?”
顾书辞闻言,铿锵有力的答道
“皇上明鉴,臣并非只是在为易特使开脱,更是在为广丰县的百姓辩解啊。微臣不知,大周的朝堂到底有多少能人,可如今皇上既然选定易特使去完成此次救灾,而易特使也正好有法子保住广丰县的百姓,若再换他人,就算有更好的法子,只怕也是耽误了时辰。
我等京师官员丰衣足食,换个人对我们而言确实只是换个人而已,无关痛痒,可对于广丰县的百姓而言,晚一天就是多挨一天饿,多死几个人。
而对于微臣的罪来说来说,实在无可辩解,事实摆在眼前,臣不敢狡辩,肯请皇上降罪于微臣。”
顾书辞话说的赤诚,仿佛朝廷派去的救灾粮完到一天,就会死很多人。也似乎,他们都只是心系百姓,对于个人得失都不计较。
皇上沉默许久不说话,其实,易晴空的举动皆在他的眼中。从她踏入京城的那一刻起,就有人在盯着她的一举一动。在码头时,便有许多的大米被换成了糠,一斗大米换成三斗糠,交易虽隐秘,却始终瞒不过皇上的眼睛。而且,她也并没有做的太过隐秘。这一路南下,估计她是打算一路将大米换下的。等最后一斗米被换成糠时,估计满朝就皆是弹劾她的奏折了。
皇上没有立即动怒让人即时押她回京,无非就是想要看看她到底要做什么。他清楚,易晴空与顾书辞交情深厚,若今日顾书辞不坦言,只怕,他对易晴空和顾书辞便再无信任可言。也还算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