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购买这件商品,更少为别人,而更多为自己,那就买;如果我买这件商品更少为自己,而更多为别人,那就不买。
你一个月挣1万,花8千买一套瑜伽课,这我大力的支持;你一个月挣1万,花8千买一个包,如果是为了让别人认为你过的挺好挺有面子,这我大力的否定。
如果能从内心戒断虚荣和攀比,戒断因外人而产生的消费欲望,那我觉得这个包哪怕售价2万,买了之后放家里研究那顶级的做工和皮革艺术还巨爽,那我大力的支持你买。
但是,中产们买了包,最想做的就是背出去或晒出去。
背出去给别人看,晒出去给别人看。
如果说营销洗脑是“消费主义”的利刃,那炫耀攀比,就是“消费主义”的原罪。所以,买不起北上广的房子,为了当下的享受去消费如果是吃美食做sa买显卡,我是支持的,因为这完全是为自己开心。但如果是为了购买不属于自己收入层次的商品以证明自己比别人高一等,或者维护所谓的尊严和优越,我劝大家还是理智一些。
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再多的包和鞋,朋友圈里再多的秀和美,终究如梦如幻,不切实际。别为别人的眼光丢掉了自己原本的样子。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会觉得买房比买包买鞋更政治正确的原因。因为买房,更多的是为了自己,无论是自住还是投资。
一切都在回归理性,一切都在回归价值。
消费主义之所以大行其道,就是因为商家瞄准了现代人生活的空虚无聊,从而让你把商品当作生活中唯一能触及的幸福,而这显然是荒谬的。
也许你的婚姻让你疲惫不堪;也许你的孩子让你手足无措;也许你已经厌倦了手头这份重复、枯燥的工作。无论如何,购物都不能消除这些问题。你需要做的并不是用快递盒子来逃避现实,而是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接受它,或者解决它。
消费主义的美德就是消费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鼓励所有人应该善待自己、宠爱自己,就算因为过度消费而慢慢走上绝路,也是在所不惜。在这里,节俭就像是一种该赶快治疗的疾病。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各种鼓励消费伦理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
而且,这套理论已经成功了。我们都成了乖巧的消费者,买了无数种我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产品,而且有的根本就是昨天才知道的。制造商设计产品的时候,刻意让它在一段短时间后就被淘汰;而且就算旧型号明明就足以满足各种需求,厂商还是会不断推出新型号,我们如果不跟进,就仿佛显得落伍。购物已成为人类最喜爱的消遣,而且消费性产品也成了家人、朋友、配偶之间不可或缺的中介。各种宗教节日(例如圣诞节)都已经成了购物节。甚至像是美国的阵亡将士纪念日(orialday),原本庄严肃穆的一天,现在的重点全成了跳楼大特价。许多男男女女纪念这天的方式,就是跑去血拼,大概是想证明这些自由的捍卫者并不是白白送死。
但今天的情况有所不同了,大多数人都能轻松达到资本消费主义的理想。想要进入这种新伦理所承诺的天堂,条件就是有钱人应该继续贪婪下去,把时间投入赚更多的钱,至于一般大众则是要尽情满足自己的欲望和热情,想要什么就买什么。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信众终于真的能够做到宗教要求的条件。只不过,我们又怎么知道它承诺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答案是看看电视,你就知道。
为什么要管理欲望?
放任欲望增长,容易陷入过度消费、浪费时间,以及不快乐的漩涡中。
尤其当大部分欲望是被媒体商家引诱出来的时候。想想抖音,第一tikiller。如果不有意去控制欲望,很容易倒在沙发上一刷就是1~2个小时。
而你是否快乐,根源在于欲望和拥有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