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由文辞而把握其道理与智慧,将世代积累的优秀文明成果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孔子对文字很重视,强调“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即思想要传播久远,需要有文采的语言文字记载。古人所强调的“三不朽”,其中之一就是“立言”,足见文字在文明传承中的重要意义。我国古代有“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传统,显示了文化典籍和语言文字在传承思想、培育人才与改善社会风气中的积极作用。
传承,追求的是继承过去存在的东西,让过去存在的东西能够拥有现在。一以贯之,则要把现在存在的东西与过去联系起来,明确建立一条从过去发展到现在的脉络,让现在存在的东西能够拥有过去。而没有什么是应当永恒存在的。过去曾存在的东西,最终都要消失于未来。唯一永恒的东西,是那条从过去的过去向现在与未来一路发展过来的脉络。这条脉络才是唯一真正和永恒的传统。所以,所谓弘扬传统,应当抓住这条脉络去把过去的一切和现在的一切都贯穿起来。而不是从过去的历史里切割出几个碎片和符号,就好像只有保持这几个符号原封不动,才算是保住了传统。符号化的“传统”起作用的方式,往往通过宣称各种东西不是“传统”。现代工业不是传统。共党政权不是传统。白话文简体字不是传统。微信红包不是传统。这种所谓的“传统”构建自身的方式,是把各种各样现实存在的东西从现实里切割出去,只有被选择出的那几个符号才是“传统”,把剩下的现实存在的东西异化,异化成他者,然后通过对这些他者的否定,来构建起“传统”的权威。建构汉服的权威总要依靠对马褂的否定,建构方言党的权威总要依靠对普通话的否定,建构繁体字的权威总要依靠对简体字的否定。反过来也一样。这其实就是符号化的弊端。话语符号的权威,总是要通过让我们的世界变小让我们的现实变窄来构建起来。
汉字更便于在幅员辽阔的区域内沟通交流,特别是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这对于自古就幅员辽阔、人口庞大的中国至关重要。在交通和通讯落后的古代,汉语的使用区,不论从最南到最北还是最东到最西,都要动辄走上几个月。如此庞大的区域,交通不便下,人们所说的语言势必会出现差别。事实也确实如此,汉语其实并不是统一的,分作很多方言,区别大的方言间甚至彼此无法听懂,譬如粤语、闽南语、上海话、温州话等等,甚至某些汉语方言内部的各个子方言间都可能彼此听不懂(譬如吴语、闽南语下的各方言)。香港的电视剧和电影在中国大陆播放是需要配音翻译的,因为除了和香港人同说粤语的广东人,其他地方的人根本听不懂。如果汉语是表音语言的话,那么根据发音的差别,中国各地的文字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历经千年辗转,恐怕世上已无汉语了,会类似于欧洲一些同源语言逐渐演变成若干现代语言那样,分化为若干语言。但汉字的表意特性极大地缩小了沟通的开销,尽管汉族内部南腔北调,所说的话天差地别,但文字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发音不同没关系,能够看得懂同样的文字就行了。
汉字有更好的传承性。这点其实是前面两点的拓展,在漫长的时间里,一个能更有效地在幅员辽阔的区域内沟通,并且有效控制增长的语言,传承性自然会更好。目前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汉字是写在甲骨上的甲骨文,现代汉语有20003500个核心汉字,这与三四千年前的甲骨文中的核心汉字,是基本一致的。一个现代中国人,经过一定的训练,就可以读懂三四千年前的祖先们写的文字了。如果时间缩短到两千年前,那么不需要多少训练,现代中国人就能读懂祖先们的“普通话”了(譬如这类诗句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当然,汉族祖先们所说的那些专门的文辞,还是需要另外学习下的(其实汉族的祖先们当年也是专门学的)。表音语言则不然,数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