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制止所有的人,总有些人有关系的,有很多次,在李旦的桌上总是会莫名出现一叠叠书稿,有些是递进来的,有些是早上莫名出现在李旦的桌上,还有一些是求字的。看来对于一些高来高去的游侠来说,远比长安府邸低矮得多的院强挡不住这些强人。
李旦将护院们狠狠地训了一顿,但依然没有什么用处。李旦无法,只好写了一篇王安石的《伤仲永》,让石匠刻了立在了门外。人们看到这篇文,才算是了解了李旦的想法,都闷声不吭的找人拓印了后就都走了。
太和殿,李世民伸了伸懒腰,奏章的批阅终于告一段落,回到殿后想稍做休憩。桌子上,摆放着一篇拓印的文章,眼看处,正是李旦的那篇《伤仲永》,赞叹似的摇了摇头,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李世民不由得诵得出声。有点惊叹,有点嗟吁。
望着窗外花园,李世民陷入了深思中,李旦,我该拿你如何对待呢,你长孙家难道真的是上天眷顾?出了辅机不够,还来一个长孙淹,难道注定长孙家繁荣昌盛?外戚对于皇帝来说,是可用可不用的那类,因为身份太敏感了。再拿李旦对比自己的儿子,李承乾、李泰、李恪等,不禁摇了摇头,都比不上的,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