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去巴黎?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姜嘉佳看过文汇报的一篇报道。报道中说在16世纪末,巴黎一度破败不堪、百废待兴,街道上甚至还有野狼出没。是此后历经亨利四世、路易十三、路易十四等近一个世纪的努力,才被重塑成一个可以说是宏伟的地方。在那段时间里,从建筑师到工程师的各行业专家统统来到巴黎,一场场针对城市布局的“头脑风暴”促成了一个个革新性的公共工程,令这座城市在欧洲引领潮流。
文中还提到巴黎走向现代的是一座桥——塞纳河上建于1606年的新桥。这是巴黎的首个现代公共工程,对巴黎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其中,桥上的步行道尤其值得一提。这样的步行道不间断,并且高出路面,防止马车进入,可谓现代社会最早出现的步行道,也是最早启发欧洲人分离人流和车流的发明。在桥上行走,行人会感觉自己是这条河的主宰。
徜徉在新桥上,多少人见识了巴黎的现代生活。新桥也是巴黎第一片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娱乐空间。在桥上玩起雪球大战的,或许就有王公贵族;而在桥下,聚集起躲避烈日的人们,甚至流行起公共沐浴。巴黎由此获得了其他欧洲首都在几十年之后才出现的体验,那便是陌生人之间的近距离接触。新桥还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旅游景点,并且催生了一个纪念品产业。在埃菲尔铁塔产生以前,人们最喜欢从巴黎之行带回的纪念品上都印有新桥风景,用以回忆在巴黎美妙绝伦的体验。
巴黎整座城市比比皆是的宽敞林荫步道是在路易十四时期形成的,这也才有了日后被视为现代性象征的都市漫游者。路易十四用平行排列的榆树替代堡垒,在城市里筑起一堵堵宽度超过120英尺的绿墙。很快,这类空间的防御功能被散步功能所掩盖,成为当时人们最宽敞的消遣空间。到了1700年,巴黎成了史上最早的步行城市,步行不再是一种交通方式,而是一种娱乐。在历史学家德拉马尔看来,这些步行道让巴黎成为“专营乐趣之所”,一座能让人们找到一切和现代都市文化相关的娱乐活动的平民城市,从歌剧到舞蹈,从购物到美食,一座人们只要街上走一走就能找到娱乐的地方。
17世纪,巴黎还拥有了公共交通。那是一种公交马车,路线固定,在规定的时间出发,约七八分钟一班,价格低廉得人人可以享用。1662年秋,这样的公共交通成为戏剧作家让·西莫南喜剧作品《五苏马车的诱惑》的重要灵感。当时,这部剧在老唐普勒路的玛莱剧院上演,观众可搭乘两条不同路线的马车来到剧场。剧中的内容让人们联系到剧场外面公交系统的实际体验。和现实生活中一样,剧中的车夫穿着蓝色制服,而乘客上车时,也按海报上的规定投入车费。
为了让这样的公共交通不会像大多数人的公共生活一样一到夜晚就停运,另一种城市便利措施——街道照明也在巴黎变得普遍起来。私人投资的火炬手租赁服务兴起了,火炬手配备一个巨大的火炬为行人照明。至少到法国大革命前,火炬的服务没有间断过。与此同时,这座城市拥有了一项规模更大且真正惠及大众的夜晚照明服务——在街道安装永久且固定性的路灯,由皇室和巴黎市政府通过征收“扫尘和灯光税”来运营。1667年末的一天,约3000盏灯一齐照亮巴黎夜色,对很多人来说,那个时刻似乎是一种姿态,象征巴黎已经面目一新,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不仅减少了盗窃,而且令巴黎人一天任何时候都能出来活动,也就随之带来了夜生活。
这篇报道让姜嘉佳了解到了雨果笔下的巴黎是如何一步一步拥有了今天的光彩夺目。
“人们为什么来巴黎?研究者发现,前往巴黎的人们,数百年来有着一个相似的理由——为了寻找新的体验,关于艺术、建筑、商业、时尚、饮食等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