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而更偏向技巧专长的,诸如庶务管理医药防疫卫生宣教文书档牍曲艺园圃织造印染等,相对次要和辅助性质的部门。
但是相应的细则一出还是掀起了轩然大波,乃至形成了大都督府为首的上层普遍失声(因为他们已经有过共识和心理准备,相对于其他人也不会急着跳出来表态),然而在中层和下层的评价和议论,却是呈现一边倒的两级分化结果。
来自中下层那些激烈反对者,更多是与体制内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传统士人背景居多。一方面固然是觉得传统父系氏族沿袭下来的社会地位和传统尊严受到了挑战,但更多还是觉得自己的晋升仕途,受到了这些女官体系的竞争和挤压。因此以武周篡国所留下的女人天下为例,坚决不能在新朝开了这个先例。
而公开站出来的支持者并不多,主要是那些一直亦步亦趋紧跟太平军步调,刘安、王婆先为首的广府和关内背景的商人团体;他们同样使人在诸多酒楼茶肆的书场,和街头文抄上列举了妇好等传说人物,到前朝得名娘子关的平阳公主为例,鼓吹此事当有克复上古贤王三代之治的遗风云云。
而在底层民间的反应则是另一番模样,普通乡村里的大多数人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是当作了一个奇闻异见式笑谈。但是那些城邑中的百姓却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反应,各种专门给女子开塾和启蒙的教材,还有可以作为教书先生的士人学子,居然开始出现洛阳纸贵式的抢手局面了。
而各地营田所和屯庄里的民户,虽然小范围惶然、迷惑和混乱、不忿、忧心忡忡者有之,但是在长期的集体生活和制度协作的熏陶之下,更多人还是表现出了某种意义上“大都督让做啥就做啥”“他老人家的道理肯定不会有错”“太平军做什么都是有深远好处的”的盲从和信心使然。
毕竟,他们之中也是最早实现和习惯了让女性出来工作的日常所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淮安根本就不需要传统社会上普遍的舆论支持;只要这些作为太平军基本盘的广大屯庄、工场、矿山及其所属的亲眷子女,能够庞大人口基数中相应足够比例的女性,作为女员、女官的培训和补充来源就足矣。
但是周淮安就偏偏要把这项内容放出来,无非就是让人有个持久的热门话题,好好吵一吵、辨一辩,而掩盖掉另外一些政策发布可能导致的社会震荡和反对风潮。毕竟,人都是最容易看到切身相关的眼钱利弊得失而已。其间就算有所杂音和非议,也很容易被淹没掉。
而就在这种纷纷扰扰的喧嚣当中,太平军的治下迎来了一个别具意味的新年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