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辱会不会更屈辱,在原有的基础加以更深层次的折磨,带来的结果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
彻底的爱上对方,成为潜意识的傀儡,或者激烈的反抗,杀死所有奴役自我的东西。
恨意掩埋在意识里,连心底也盖上一层厚厚的黑幕,防止别人通过自己窥视掉深藏着的秘密。
“咀嚼吗!”
叶赫那拉吸了吸鼻头上的鼻涕泡泡,自言自语道。
她再也问不出可能的问号。
因为这种问号建立在的基础是生与死。
叔本华说求生是人的本能,求死也是一种本能。这其中或许存在着一种无与伦比的东西,
这种东西放到逻辑上又不成立。
我们知道,生与死是一种对立,在原初的意义上它们是否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并不是我们的经验可以知道的。
从短暂的,我们可以接触到的生命经验中,我们对于生死的观念是被别人给予,而又内化成了我们经验的东西。
这种内化中,我们自然的将生死对立。
这种自然不是建立在逻辑上,而是建立在情感当中的一部分不纯粹的意义中。
于是,逻辑上生为前提,我们求得所有;而在生的前提中,我们又去求得所有的死,这无疑是前提和结果的对立。
小说是要讲简易逻辑的,而人生却是魔幻而又现实的。
叶赫那拉求生的本领比起求死的意志在此时此刻此间里,显然是明晰的。
空间与时间是最原本的要素,这种要素会显得其他的明晰更为具体。
她不想死的意志驱使着城府或服从她恐惧的东西,她想死的本能,又让她羞耻而哭泣。
两者在逻辑对立的情况中,建立出感情的异名。
异名所在,并不能否认纯纯的本初体。
舔舐、咀嚼,一步步的,在土著世界里的简易行为,却如同强行占有她的身体一样,不断的试探着她的底线,调教着她的行为逻辑。
虎牙上沾染着一丝丝的血迹,呈现出液体流淌的丝状,又汇聚成片片鞭痕,这是叶赫那拉咬舌和咬唇的结果。
把这行为剖析来看,她的挣扎已经足以她自己破坏自己的身体。
这种破坏是悲愤与绝望的妥协,因为求生意志的强大,使得她不甘心求死而不能期待着未来的期许。
报复,彻底的报复,鞭尸到每一个细胞上,她的这种期许才有足够的等待意义。
不能否认她独立的精神实体,这种实体存在并不是模糊而不明晰的东西。
心理的过程比我们的想象还要复杂得多。
时间在这种变化中,往往被凝固在空间中去。
假若没有空间,这是不可能的,任由思维怎么跳跃,它都没有想象得到没有空间的空间。
哪怕是漆黑的空间中,它都是有边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宇宙在接近无穷大的范围中,依然存在着可能的值域。
白色的皮毛,总是象征着一种纯洁。
蓝色的宝石是美与蔚蓝的天,这是自由的象征。
当然,如若情感建立这或许不能说建立,因为建立存在着某种已定的基础,
所以,如若情感构建出雏形,蓝色宝石的眼,也能代表一种忧郁。
这种忧郁足以使得人抬起头来,睁开双眼,直视太阳而毫不回避。
我们知道太阳的伽马射线比起紫外线所含有的焦耳更多,不过它们中的哪一种,都足以让眼睛瞎掉。
当然,这其中自然是要讲“计量”的。
如同孔雀石,你说是砒霜也好,当剂量在一定限定的时候,反而能刺激人体,使得某些方面得以膨胀和长大。
也就是说壮阳,也可以,毕竟除了性爱,还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跨越层级被线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