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至少在他们心里曾有过这样一种想法,积少成多,也许等到哪一天,当又一次机会放在眼前时,他们会想起曾看过的电影,想起主人公勇敢的举动,然后迈出那关键的第一步。
看过了这一幕,谢林开始更加期待之后的故事,不由自主地想,后来周明还会遇到什么人?会经历什么事呢?
银幕上,苏格和周明在街上走了好一会,然后两人在路边的长椅坐下。
苏格讲起了自己的过往,他总是一个人,这儿走走,那儿停停,四处游荡。
周明忍不住问道“你总是一个人吗?”
“大多数时候都是。”苏格停顿了一下,“我们这种异类,就是这样,多半都很孤单。”
听到这样的回答,周明有些失落。
苏格看出了他的想法,微笑着说道“不过我跟你说个秘密,不管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富有还是贫穷,人都是孤独的。但真正可怕的其实不是孤独,而是惧怕孤独。”
真正可怕的不是孤独,而是惧怕孤独?
想明白这一点,周明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一天对于他来说是很难忘的,尽管后来苏格为了跟女人约会,把他留在原地,他差点在外面迷了路,拄着拐杖走到深夜,才终于走回老人院。还因为偷跑出去半天不回家,被担心的养母臭骂了一顿。
听着养母的唠叨,周明望着自己的双手,内心依然觉得这是几年来他过得最开心的一天。
“这是我过得最开心的一天。”伴随着女儿的讲述,电影的视角又拉回到病房中。
看到这里,谢林睁大了眼睛。
之前老人讲述大钟的故事时,电影的视角曾切换过一次,然后随着女儿开始读日记,视角又切换成了年幼的周明。
他以为电影之后就会这样一直讲述完周明的一生,没想到,方远把视角又拉了回来,开始继续讲病床上的老人现在的故事。
用双重视角互相穿插补充,固然会让叙事更加多变和丰满,但也十分考验导演的功力,要是拍得不好,只顾这头忘了那头,在观众看来,电影就会显得不连贯,非常影响观影体验。
不过方远处理得很不错,先是用周明的内心独白说了那句“这是我过得最开心的一天”,然后病房里的女儿又说了一遍,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把视角切换回来。
在拍摄手法上,方远成熟得完全不像是一个刚入行两年的新人。
谢林摇摇头,心里感叹道也许这就是天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