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并发表反对意见的不少中下级官员却都受到了上官的警告一切以公务为主,切勿过多触及其他。
大部分反应快、脑子活、嗅觉灵敏的官员立刻收声,再也不对此事表态。
这些人突然之间明白了这件事中的利害关系,知道既然是上官态度明确,自己再掺和下去的话恐怕不会有好果子吃。
而剩余少部分反应迟钝、思想僵化的官员依旧我行我素,不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处处表达对朱舜水等人极度不满之意,其中不乏有上书要求贬谪二人者,这里面叫嚣最厉害的当属礼部仪制司郎中郭太沿、光禄寺大官署主事范德庆、太常寺少卿李显明等人。
这几人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所就职的衙门都是清闲之地,平日里也没多少正经公务,所以闲工夫特多。
这人一旦闲下来时间长了,那就想着找点事做了。
郭太沿等人平日里便时常聚在一起,宴饮之余,没少感慨自家怀才不遇,朝堂大佬有眼无珠之类的话题,有事没事就上本给朝廷出台的政令挑刺,满心指望能引起重臣的赏识,从而平步青云、一飞冲天。
但事实却让他们大失所望。
对于他们在奏本中空洞乏味,又苍白无力的内容,往往在内阁中书舍人那里就背扔到字纸篓里,那有可能到的了顶尖大臣的手中。
在屡次受挫后,郭太沿等人怨气日渐深重,但也无可奈何。
就在这时,皇明周报的文章正好给了他们发泄不满的机会,于是乎,几个人就开始了自己的表演,以期望借机自己扩大在士林中的影响力,换句话说,就是想邀名。
可惜,这次他们又看错了形势。
郭太沿等人也不是没猜到这篇文章背后有皇帝的身影,但他们以为在如此强大的反对声中,不管是谁最后都会妥协,只要自己在其中表现卖力,赢得众多名士的支持,那将来就有机会借助巨大的名声要挟朝廷索要更好的官职。
遗憾的是,几人的如意算盘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