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翊经常外出游猎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刘繇的耳中。
刘繇将信将疑。
信是因为他知道孙氏父子兄弟有这样的习气。孙坚在世的时候就喜欢出猎,孙策、孙权、孙翊也不例外,只是孙策后来改了性子,深居简出,孙权、孙翊却没那么自觉,秋猎是常有的事。钟繇是老臣,孙翊也许有所忌惮,诸葛亮却是个年轻人,他未必能劝得住孙翊。
但刘繇征战多年,深知兵不厌诈的道理,谁也不敢保证这是不是孙翊的诱敌之计。零陵多山,埋伏几千人马太容易了,谁都想伏击别人,谁都不想被人伏击。他抢占了灵渠之后,没有急着向北进攻,而是盘踞在阳朔山中,就是希望吴军急于夺回灵渠,主动来进攻,他可以据险而守,消耗吴军的实力。
可是孙翊移镇零陵后,驻扎在泉陵,一直没有发起进攻,这让他很焦虑。他意识到,灵渠因为年久失修,吴军暂时又没有进攻交州的计划,灵渠的得失对他们影响有限,孙翊主动进攻的积极性不高。
孙翊不动,他就必须动,对峙不是他的目标。深入江南四郡,迫使周瑜撤兵,才是他的任务。
刘繇与许劭商议。许劭听了刘繇的考虑后,抚着胡须,思索良久,不赞成刘繇的决议。泉陵在零陵郡的中部,过了泉陵,山就少了,已经算是江南腹地。孙翊奉命镇守于此,怎么可能如此轻忽?
“正礼,你仔细想想,孙策有用错人的时候吗?”许劭对刘繇说道。
刘繇诧异地打量了许劭片刻,暗自苦笑。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许劭以知人著称,如今却佩服孙策会用人,说明他虽然嘴上不服输,心里却已经认命了。不过仔细想想,许劭这话说得也对,孙策这十多年来用了很多人,或许有人不是很优秀,却也没有走眼的时候。相比之下,倒是许劭有不少失误。最明显的就是对太史慈。初入江南时,许劭看不上太史慈,他因此没有重用太史慈,结果证明太史慈的能力很强,如果当初能倚以重任,江南或许是另外一个局面。
大势所趋,人力难以回天了。
尽管这么想,刘繇还是太死心,反倒更添了三分紧迫感。“子将,你对诸葛亮如何看?我听说孙策重文武之别,军政分离,这诸葛亮是从政的,他做军师,是不是一时权宜之计?”
许劭一时出神。他随刘繇奔波多年,远在岭外,消息闭塞,对诸葛亮的了解非常有限。这次进入零陵,倒是听到了一些消息。这诸葛亮虽然年轻,刚刚弱冠,却已经主政江南好几年了,政绩很不错。不过他在军事上的确没什么建树,任军师似乎不太合适。或许正如刘繇所言,这只是因为钟繇离职,一时没有合适的人选,接替钟繇的人还没到,只能暂时由诸葛亮充任。
如果这个猜想属实,这倒的确是难得的机会。孙策重视军师的培养,有军师的参谋,孙翊出错的可能性更小。诸葛亮虽说在孙策身边几年,应该接触过军事,但他毕竟不是真正的军师,更偏向于政务,也没有实战经验,他兼任军师的时候反倒是最好的机会,等真正的军师到任,这个机会就没了。
话虽如此,许劭还是不希望刘繇以身犯险。他建议刘繇派士徽去试探一下。
士徽是士燮的长子,正当壮年,功业心很强。士家是苍梧首屈一指的豪族,兄弟父子盘踞州郡,大半个交州都被他们控制了。刘繇入交州后能坚持到现在,就是得益于士家的支持,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有士家在,刘繇就不可能真正控制交州。一旦士家改变态度,决定向吴国称臣,刘繇很可能一夜之间无路可走。
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个可能性越来越大。如果能趁此机会,让士徽和孙翊大战一场,不管谁胜谁负,只要他们之间结下血仇,士家向孙策称臣的可能性就小多了。
刘繇心领神会,派人请来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