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五年,十月甲申,卯初。
京兆府,华阴县城外,地点不明。
地平线的位置泛起了鱼肚白,一队黑骑沿着狭窄的官道,径直朝东方驰骋,堆叠的枯叶在脚下碎裂,马蹄在身后扬起阵阵烟尘。
这队黑骑共有十人,皆身覆黑衣,与夜色浑如一体。领头一人头覆青幽面甲,胯下是来自西域的神骏,高大威武。远处华阴县城墙上的火把光亮已清晰可见,领头骑手却将鞭梢向北一扬,跟在他身后的黑骑们纷纷向左一扯缰绳,调转方向,离开官道,拐入一条狭窄的土路上。
前几日华阴似下过雨,土路稍有泥泞,一直向北延伸至树林之间,四下荒无人烟。黑骑们将行至道路尽头,视野忽而豁然开朗。在不远处,一提纸笼灯映出一座夯土院落的轮廓。
骑手们纷纷下马,将马匹牵到院前的马靠旁,领头黑骑朝其中一人吩咐了句:“守约,你在院外看马……”那人唱了声喏,便将马匹缰绳依次拴好。
这处院落不大,夯土堆成的墙体宽不过三十步。从门板右上角伸出去一根锈蚀的铁棍,其上悬有一张刻有小篆的松木牌,刻槽用黑漆浸染成乌色,能隐约地辨出上书有歪歪扭扭的“榆林店”三字。
门板上开有一砚台大小的窗口,由内用松木覆住。领头的骑手在门板上轻叩三次,又重重地锤了两下。不多时,小窗被从内拉开,一警觉的双眼从内闪过。
“《琵琶》?”
“举酒欲饮无管弦。”青铜面甲后传来低沉的语声。
门板后沉默了片刻,似是在确认这暗号是否正确,须臾又谨慎地问道:“令?”
领头的骑手也不作声,而是从腰间斜囊中掏出一柄楠木令,在那小窗前一闪。
门板这次被很快地卸下来,让这九名黑骑依次闪身而入。
院门后的一只手举起一提灯笼,领头的黑骑看过去,这是一名身披玄甲的守捉郎,他朝领头之人略一拱手,“刘参军已在此静候柏公多时了……”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守捉郎便是居于守捉城中的军吏,不过后来安史祸起,大小守捉城逐渐废弃,变成法外之地,不少守捉郎便开始为官府及豪商做起了雇佣兵的营生。
守捉郎说完便伸手向那砖屋一延,领着这十名黑衣人穿过二门。其后立有一栋低矮的砖屋,上头没有瓦,只覆了两层发黑的茅草。
守捉郎在砖屋门扉上轻轻敲了三下,从屋内传来一声略显焦躁的回应:“进!”
领头骑手吩咐其余黑骑在砖屋外静候,砖屋内被烛火点亮,内有同样身覆玄甲、腰佩横刀的兵士数人,随着门扉轻启,一只耗子迅速从墙角处窜出房门。
那守捉郎口称的刘参军人称刘九郎,是一方面寸须的青袍,看袍服品级似是七品。此人箕踞地坐在胡床上,嘴里嚼着薄荷叶,脚边有一烧有炭火的铁钧炉。他见久候的来人终于到了,也不起身,反而用一双眯缝眼盯着来人,劈头便问,语气颇为不矜:“你叫什么?”
被问话的人并未马上作答,而是掀去青铜面甲,将浑身披挂娴熟地卸下,扔在房间正中的一袭案几上,露出一身被黑衣包裹的健硕身材。
“某姓柏名夔……”
“柏夔……”刘九郎下意识地摸了摸嘴角的刀疤,他咀嚼着这陌生的名字,将钧炉踢开,尔后从胡床上慵懒地起身:“你就是接头人?”
柏夔轻点了点头,转动着略有僵硬的脖颈,发出些“咔咔”的声响。
刘参军见柏夔如此无礼,嘴角不由得抽搐了一下。这家伙不过是个接头人,他以为自己是谁?竟敢对堂堂七品参军如此爱答不理。若在平时,他早用刀鞘将此人扇飞了。
“怎么花了这么久才来?”刘参军面有不悦道:“老子可在此等了有小半个时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