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剧情。
这个剧情并不是如前所述那样,简单的用多部电影分别介绍每一个超级英雄,再将他们收拢到复仇者联盟当中。
从2011年的《雷神》开始,一条关于无限宝石的线索开始串联起所有的电影,并最终在《复仇者联盟3》中呈现了一个关于反派灭霸如何收集所有6块无限宝石,并最终以此消灭宇宙中一半人口的故事。
《复仇者联盟4》正是这一以无限宝石为核心的故事的大结局,所有的超级英雄如何在极其不利的状况下扭转局面。
在这个意义上,整个漫威电影宇宙如同一部在大银幕上播出了10年的电视剧,吸引观众一次又一次买票入场追剧。
而这是此前的超级大片系列都未能做到的事情。
《007》系列中,邦德不断拯救世界。
《变形金刚》中,人类与塞伯坦星人心生龃龉。
但每一个系列的各个电影之间,只存在时间的先后和人物的连续,并不存在情节上的连接。
倒是《哈利波特》和《谍影重重》系列有着与漫威电影宇宙相似的主线剧情,只可惜他们都受制于原着的体量,而失去了进一步延展的空间。
其次,漫威电影宇宙有着极其严格的品控,生产出了近似的但却能够保证在水准线之上的电影。
从2014年的《蚁人》之后,这一趋势就越来越明显,甚至出现了在《雷神3》和重启的《蜘蛛侠》中两位主角都被质疑“如果失去了装备就失去了力量,那么就一文不值”这样的雷同台词。
如今观众已经很难记住每一部漫威电影的导演都是谁。
《雷神3》的维迪提、《惊奇队长》的安娜和瑞安似乎都没有在观众心目中建立太多的认知度。
就连要冲击《黑豹》的瑞恩勒也很难说能够以此建立自己的品牌认知。
他们所享有的待遇与《变形金刚》的迈克尔,凭借《007》成名的萨姆也是天差地别。
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大家基本上都知道,那就是流水线的问题。
说到流水线,就不得不提一个制度。
制片人制度。
毫不客气的说,漫威发展到如今,就是制片人中心制发展到极致的产物。
从《雷神》开始,漫威电影宇宙的掌舵人有且只有一位,那就是如今的漫威影业总裁凯文。
他为所有的电影制定大致情节以及风格,并且寻找适合的导演。
例如《奇异博士》中模彷《盗梦空间》的视觉效果,就是费奇主导之下的产物。
第三,漫威电影宇宙还强调每一个单体英雄人物的人设。
在此,一个最好的对比即是漫威的老对手dc。
2016年继《超人:钢铁之躯》之后,dc推出了《蝙蝠侠大战超人》,以期用两个超级英雄明星来迅速笼络观众。
然而,在没有明确铺垫两个角色的基础之上,这部在开发时就强调戏剧和冲突的电影,只惹来大部分观众对于剧情的反感的吐槽。
相比之下,漫威电影宇宙却是将塑造人物放在第一位。
这当中固然有一定的外部因素,在2008年漫威最受欢迎的英雄,包括蜘蛛侠、x战警、绿巨人,都不在漫威自己手中,他们需要告诉观众钢铁侠、雷神到底都是谁。
但反过来,确立了一个具有魅力的超级英雄形象,就如同确立了一个新时代的偶像,能够源源不断地将粉丝纳入其中。
正因为漫威电影宇宙与传统意义上的超级大片系列存在着以上诸多的差异,在商业产品的层面上,漫威电影宇宙与超级大片系列已然完全不同,因此也只有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机制,才能保证一个电影宇宙的正常运转。
所以,
这就是陆晨和国内五大暂时还没谈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