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历史转折中的宰予(4K2)(2 / 4)

尊师孔仲尼 役智 2492 字 2个月前

为了保险起见,孔子当机立断,决定放弃直奔公宫的方案,开始就地召集国人,打算带着他们去抢救鲁侯。

在鲁国愿意为鲁侯拼命的人不算太多,但愿意响应孔子号召的却还是有一些的。

在这种紧要关头,孔子多年来在曲阜教书育人积攒下的人脉发挥了救命的作用。

不少孔子昔日的学生或带皮甲、或拿戈矛、或持长弓追随在他的身后。

这支队伍刚开始时还不显眼,可等到了公宫的时候,已经形成了百人的规模。

论数量,百人虽多,但却无法与阳虎手下的三旅相提并论。

但论质量,这百人,因为接受过夫子的教导,按君子六艺的标准磨炼自身,所以或多或少都习练过射、御之道。

再加上他们又占据了国家大义,所以甚至于战斗意志都要胜过上军一头。

身高九尺的夫子往车上一站,就好像堆了座山一样。

孔鲤驾车绕着上军战阵边缘冲过,孔子眼疾手快一枪扫过,上军甲士顿时被掀翻一片,孔子手中的竹枪也应声而断。

而追随他而来的曲阜国人则立刻顺着战阵缺口冲了进去,一时之间,公宫外乱战一团。

阳虎见状,拿起身边的宝弓,抬起手瞄准孔子想要放箭,可弓弦已经拉开,他却迟迟没有撒开。

他的心中还残存了一缕劝降孔子的希望。

阳虎高声喊道:“仲尼!你难道忘了吗?你之所以能够入仕为官,全都是因为我向国君举荐。然而你现在却引兵攻打我,难道这就是你报答恩人的方法吗!”

孔子听到这话,只是将手中折断的竹枪往外一扔,随后合起大袖,向阳虎俯身作揖道。

“丘听闻:家贫思贤妻,国乱思良相。阳子为国荐贤,此乃仁德之举。

您向国君举荐我担任小宗伯的职务,掌管公室的服饰、礼仪、祭祀。

丘私下以为,您之所以认为我能担任这个职务,就是因为您看重我能够一心为公室尽力,不谋私利,能行王道,时刻小心谨慎,不敢产生丝毫懈怠的品格。

《书》中有云:不偏不党,王道荡荡。

不偏袒不结党,王者的道路是真正坦荡的。

这说的就是天下至公的道理,古时能够践行这条王道之路的,就是帝尧了。

他贵为天子,坐拥天下,可是一旦得到了舜,就立刻把帝位传给了他,而不是私下传给自己的子孙。

他放弃天下就好像放弃破烂的草鞋一样,践行王道的人对待天下尚且如此,何况那些比天下更细小的事务呢?

自己如此做,使别人跟着效仿,使得所有百姓爱戴,后世的子孙尊奉,这是人君的大公。

而为人臣的大公,则表现在处理公务时不考虑私利,在办公地方不谈生财之道,执行国家法令时不袒护自己的亲戚,为国家举荐贤能时不躲避自己的仇敌。

上忠于君,下仁于民,推行恕道,不结党营私,不朋比为奸,在这一点上做的最好的就是伊尹和太公望了。

他们的声名所以能显赫后世,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啊!

阳子您能够不计较早年与我的仇怨,将我举荐给国君,这便是表现了您身为人臣的大公了。

有了您在前做表率,丘又怎敢不以您为标杆,向伊尹与太公的方向看齐呢?”

阳虎听到这里,心情无比复杂。

他任用孔子的初衷是为了利用他的名声来帮自己稳定政局,却没想到,这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孔子一言一行都有理有据,让他无法反驳。

对方都已经搬出了天下至公的观点了,他总不能承认自己是个乱臣贼子吧?

他忍不住叹道:“贤德哉,仲尼!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