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七章 普奥之争(2 / 4)

,将不同地区根据其特点摆放到流水线的不同环节,整个大华夏圈就是一个大工厂。

就像西域一般,其定位就是内陆最大的棉花产业基地。当然了,当地也发展别的产业,但是棉花种植业就是他的核心竞争力。

南洋的各个华人小国,因为地处不同的岛屿。加上当地的人口结构,所以适合搞大种植园产业。

暹罗等国是传统的农业国,老百姓只会种植稻米,而且他们产的稻米质优价廉,那么就让他们继续种植稻米。

但是现在他们可以用稻米换来自己需要的衣服、农具等必须品,实际上百姓的生活质量还是提高了。

从本土大陆运来的农业生产工具让他们生产稻米的效率更高,节省了劳动力。阿米利亚产的鸟粪肥,让当地稻米的产量大幅度地提高。

朝鲜、扶桑的人口资源丰富,这些输出的劳动力每年都会寄回大量的劳动报酬,加上粮食的价格下降,他们的家庭因此能够吃饱饭。

所以即使当地人生产的粮食远远不够,他们也不会饿死。

吃饱饭之后,他们就会生养更多的孩子,因为这样又能源源不断地输出劳动力。

这也算是一种良性循环。

董书恒为什么现在敢于跟大嘤帝国叫板了,因为哪怕复兴军的商品进不了欧罗巴,哪怕大嘤帝国的商船不再跑内地大陆进货。

复兴军的治下都不会出现大的经济问题。

我的丝绸你不买我还可以卖给中亚、西亚地区,还有炎热的阿米利亚地区,甚至是印度北部也是我的市场。

同样的,其他的商品比如瓷器和茶叶也是一样的道理。

大华夏圈建立到哪里,华夏的文化就能够影响到哪里。

而这种文化与这些商品都是息息相关的,况且现在的复兴军早就已经完成了产业的转型。各种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工具,甚至是枪支、火炮才是最主要的商品。

大华夏圈内的各个国家,现在除了一个东华帝国算是大国之外,其他的都是小国,他们的国防都是复兴军帮着建设的,其装备自然也是从复兴军那里购买的。

南洋的那些华人小国、暹罗、缅甸王国,现在都在排着队等复兴军生产的军舰交付。

除了旅顺、高邮、汉口、福州几个军用造船基地。

复兴军又在沪上设立的东方造船厂,在羊城设立南方造船厂。

各个船厂在开足马力制造军舰。

其中旅顺船厂在制造成熟了三千多吨的“镇海级”驱逐舰之后,已经开始建造更高等级“泰山级”装甲巡洋舰,吨位也达到了万吨级别。

不过这一次,只建造了四艘。如果顺利的话明年年底之前也可以入列了。

而其他的船厂则力为圈内的国家建造军舰,董书恒亲自指示,造舰计划优先供给东华。

因为东华独自守着太平洋的的东大门,正对大西洋,是压力最大的地方。

什么,你说现在占领了布拿巴,不是应该开挖运河吗?

董书恒现在还真没准备开凿运河,运河开凿可没有那么的容易,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关键是开凿好运河,对面群狼环伺,还不一定能够守得住。

而且,开凿运河还可能引起所有欧罗巴国家的警惕。

现在本着远交近攻的策略,普鲁士、奥匈等国还是愿意跟复兴军搞好关系的。

这能让他们从大嘤帝国和弗兰西手中抢回大量的贸易资源。

就像奥匈,虽然现在跟普鲁士闹得很凶,但是对待华人还是非常友好。

约瑟夫手底下的皇家船队往来东方,这几年船队的规模增加了五六倍。

专门从复兴军那里进口需要的商品,也会带去奥匈的商品。

现在还不能叫做奥匈帝国,不过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