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治下的蜀汉国力强大,教育兴盛,荆州学堂、益州学堂,分别有庞统、黄月英坐镇,再加上延请了一干名士授课,在南方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刘封的事迹,在荆州学堂中已经成为传奇。
长坂坡单枪匹马冲杀曹营的小将。
一手扶立危亡中大汉的名将。
陆抗在学堂交往的,俱是蜀汉的精英和优秀后备人才,从感情上来讲,也自然而然的对蜀汉越发的亲近。
吴郡陆家与孙家的关系,并不如表面上那样和睦,陆康被杀之仇,就算陆家不计较,孙权心里总是有一根刺横着。
陆逊虽然是吴国的大都督,但因与刘封走得近,在和平时期倍受吴国上下的排挤,本来驻扎在武昌的他,现在已被调到了东线的广陵,距离蜀汉越来越远。
面对崇拜的偶像,陆抗年轻的脸庞上,洋溢着自信与从容,眼眸中露出跃跃欲试的神情。
刘封凝视陆抗的眼睛,沉声道:“幼节,你在学堂就学,未出仕为官,吴主那里不会为难伯言兄,你若是领令遁入夏口,那就是我大汉军将,要是吴主怪罪下来,那伯言兄当如何自处?”
陆抗听刘封说起父亲陆逊,眸子里露出自豪之色,朗声说道:“丞相,出仕大汉的江东名士,前有张温,后有阚泽,我陆抗一束发少年,又如何能入吴主之眼。”
“再说了,我陆幼节未受吴主一分恩惠,自也无愧于他,至于我父亲,他为吴国立下赫赫战功,忠义之心天日可鉴,吴主若是因我之故,责难我父,又何谈江东雄主器量?”
陆抗虽是少年,但族中的实际情况,也看得清楚,在孙权有意无意的纵容下,在孙氏宗室的打压下,吴郡陆家在江东的发展不顺。
与历史上没有别的选择不一样的是,陆家这一回,除了仕吴之外,还有仕汉的选择。
陆抗其实并不是第一个来荆学习的陆家子弟。
由于陆绩早早投了刘封、并很受重用的关系,吴郡陆家子弟在蜀汉出仕的不少。在陆抗之前,就有陆逊的外甥姚信到荆州求学。
看到陆抗神情坚毅,语气坚定,刘封终于放下心来,鼓励道:“幼节,我听说你很喜欢学堂的那一篇少年大汉说,等你从夏口归来,我亲录一篇赠予你,以彰你相救夏口之功。”
这些年来,刘封授意陆绩多与陆逊联系,加深联络感情,现在看来,这份长久投资,在陆抗这个后辈身上终于起到了作用。
陆抗脸上动容,荆州学堂的校训,就是刘封那一篇《少年大汉说》,陆抗在读书之余,每每诵颂,深以为然。
“丞相放心,抗既领了任务,不达目的,决不回转。等我归来之时,丞相可否答应收我为徒,为我戴冠,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时候就算父亲责怪,我也有话回说。”
汉家男子年十五束发,年二十加冠。
一般来说,束发由家族中的长者为之;加冠的话,若是能延请师尊或者名士,最受人尊敬。
陆抗现在年十七,束发已经二年,距离加冠还有三年,他最希望替自己加冠礼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刘封。
陆绩在旁,听到陆抗言语切切,也跟着帮忙说道:“丞相,幼节乃我陆家之麒麟儿,在学堂时,庞士元屡有收他为弟子之意,都被幼节给婉拒了,他这是等你回来呢。”
刘封点头,仔细的看了陆抗一眼,道:“公绩,能收幼节为弟子,封自然乐意,戴冠之事,包在我身上。”
天、地、君、亲、师。
师徒关系,是汉代儒学礼法的核心。
陆抗要拜师,刘封心中喜不自禁,要不是还要维持师长的尊仪,他只怕已经笑出声来。
陆抗见刘封同意收下自己,神情激动的一抱拳,大声说道:“丞相,不,师尊放心,抗此行夏口,必不负师尊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