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田应全出面,他虽说是进军的广威将军而已,但却是太子身边的人,自然可代表太子。
联络王师,这只是四处的王师汇聚在一起,才有十万大军的规模。十万大军对于文朝而言,那可是大的军事行动了。主要是鞑子入寇北边,边军要守住边关,难以分兵来应对入侵的鞑子骑兵。
朝堂调集的王师总计有二十万大军,目前才到了一半。率领大军的将军,是朝堂兵部直接任命的,不过,太子既然到了北地这边,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王师都得听命于太子殿下。有太子的手谕,很快联络上王师的核心人物。这边也得知禁军被三万鞑子骑兵攻破营寨、溃逃的军情,知道太子无恙,倒是放心不少。
真要是太子出事,他们这些王师将领,必然会受到严惩的。搞不好,三族都会受到牵连。
军将先将十万大军带往长滩城来,驻扎稳妥,才去长滩城见太子刘静。这时候,刘静也不再隐瞒自己到长滩城的事实。
军将见到太子殿下,跪伏求罪,刘静心中固然恼怒,但也只能忍住。这时候,也不是严惩这些不按时到指定位置集合的王师,只能勉力几句,然后提出王师向北逐渐推进。
十万王师,在第二天时往金坪城推进。鞑子骑兵那边也得知王师抵达的信息,没有与王师硬抗,但也没有就此退却。鞑子骑兵这时候,已经增兵到五万,都分布在金坪城西北方向。十万王师,当真与五万鞑子骑兵对战,胜负难料。不过,太子刘静在军中,加上禁军残余两万不足,王师虽说胆颤心惊的,还是在金坪城这边与鞑子对峙,彼此都没有要攻杀的意思。
又过一天,从天雀关那边来了三万边军,也是因为得知禁军被鞑子骑兵攻破,驰援而来的。同时,另一股王师十万人,也在五十里外,再过一天,也能够聚齐在金坪城。
鞑子一方,对于目前的军情,他们的斥候也探明了。可五万鞑子骑兵都没有要退走的意思,依旧驻扎在原处。
太子刘静将王师、边军和田应全等领军的军将聚齐,商议如何破金坪城这边的鞑子。
面对面的攻杀,文朝这边却是没有优势,哪怕另外十万王师抵达,参战,力量上都不占太多优势。这也是五万鞑子敢原地驻扎而不撤退的原因,刘静听着军将们议论,每一个人都大义凛然,雄心万丈,对鞑子的仇恨和敢战之心,都表达出来。可问到具体该如何战,每一个人都显得谨慎,说出来的原因都差不多,那就是这一战只许胜不能败。这样的局面,谁都明白,但胜敢说与鞑子一战就必然会胜?
果然,另一股王师抵达,他们的军将意思也是一样。觉得至少先修养几天,让军兵们恢复了士气,然后全部出动,稳步推进,或可破鞑子。
太子刘静心里自然很不满,可也不能直接插手军情,知道简单存包地干预军情,一旦战事失败,罪责可不小。即便如此,他还是提出来要让大军对鞑子进行压迫,逼退眼前的鞑子骑兵。
真能够破敌、杀敌,固然是最好的结果,不然,仅仅与这五万鞑子对峙,其他鞑子在北地肆掠,哪能够达到王师北上攻打入关鞑子的作战意图?
对于太子刘静的要求,王师军将原则上是赞同的,每一个人也表达了自己仇恨鞑子的意思。特别是天雀关的三万人,在对敌鞑子骑兵上,更是主动和踊跃。表明了要攻击面前的鞑子骑兵,天雀关边军愿意作为前锋,承担主要的进攻作战任务。边军强悍,边军不惧鞑子,这也是文朝的共识。文朝对边军的资源有明显的倾斜,练兵、武装、后勤和待遇等各方面,都与内地驻军有着很大差别的。如此,边军敢战,也是大家的共识。
军事会议的结果,自然不能让太子刘静满意,但总体而言,还是确定了要与鞑子对战,多少让刘静心里有安慰。
太子刘静北上,目的是尽快聚集王师,而不是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