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苏格拉底在文中展现出的一些道理,并不认同。
寇季越往后翻,注解越多。
包拯的注解也在不断的变换。
从一开始言辞犀利的辩解,到最后慢慢的有认同,到最后,更是评价此书是一本名著,评价此书的作者是一代大家。
仅仅是大家。
虽然包拯对此书中的一些道理表示认同,但是对其中一些明显跟大宋文化有差异的地方,保持着存疑。
对一些差异大的东西,十分不认同。
两种文化最初的碰撞,必然会产生摩擦,此事寇季完全能理解。
由于包拯并没有被崇洋媚外的一些东西影响,所以他并没有一味的认同这本书里面的一切道理都是对的。
相反,对于里面一些跟大宋差异比较大的道理,包拯持藐视的态度。
并不是大宋的人猖狂。
而是大宋的文化,以及文化圈的主流观点就是这样的。
受大宋文化影响,大宋上上下下的人都觉得。
除宋人外,其他的人都是蛮夷。
对于蛮夷,包拯能给一个大家的评价,就已经十分中肯了。
若是换成了一些激进的大宋文人,在看到了此书以后,必然会毫不犹豫的将其扔进火盆里,然后不屑的啐一口,趾高气扬的一句。
“蛮夷的歪门邪,实在是不堪入目。若是我大宋的兵锋有幸降临到你们头上,我倒是可以大发慈悲,告诉你们什么叫做道理。”
没办法,古人就是这么傲气。
大宋被辽国欺负了数十年,宋人依然觉得辽人是蛮夷。
强汉盛唐的时候,古人更加傲气。
在他们眼里,除了汉人和唐人以外,其他人能当一声蛮夷的称呼,那都是称赞。
因为非蛮夷的话,只能沦为他们的奴隶,或者他们铁蹄下的肉泥。
寇季花费了三日,看完了包拯翻译的书,也看完了包拯的注解。
时间有点短,寇季只能囫囵吞枣的通读完,谈不上精研,因为没那个时间。
三日间。
杨文广、高处恭等人相继率领着兵马到了此处。
数十万兵马屯驻在山上山下,场面十分壮观。
旌旗林立、铁甲横行。
任何人外人看到了,都得赞叹一声。
好一支雄壮威武的兵马。
好一个强横的让人发抖的国邦。
寇季可没闲心去看什么旌旗林立。
杨文广等人到了以后,瞬间就将他的窑洞填满了。
杨文广在战后巡视战场的时候,被装死的敌人划拉了一刀,在背上拉出了一道口子。
他没办法住那些御寒极差的帐篷。
寇季就吩咐人在自己窑洞里安排了一张床,让杨文广住下。
刘亨见此,自己给自己搬了一张床,安放在了寇季的窑洞里。
然后朱能和高处恭两个,就有样学样,在寇季的窑洞里也为自己摆了一张床。
寇季想拒绝都没办法拒绝。
几个家伙理由十分充分。
刘亨觉得,大家都是兄弟,又征战在外,就应该住在一起。
朱能觉得,大家都是自己人,没必要那生分。
高处恭觉得,他年龄大了,要是继续住在帐篷里,可能会被冻死。
寇季就眼睁睁的看着一群恶人霸占了自己的窑洞。
在恶人们安顿好了以后。
掌控着大宋近八成兵力的军方巨头们,聚集在了一起。
一场足以让大宋朝野上下所有官员看了头皮发麻的会议正式开启。
毕竟,他们几个人手里掌控着足以颠覆星空之下所有国邦的兵力。
包括大宋。
只是,巨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