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建设(3 / 5)

个小跟班,来到村子南边的洼地。周末孩子们放假,张元媛和朱琳自然也不例外。

朱琳的到来,大大减轻了张元媛的教学压力,周末她不再像以前那样躲在屋里睡懒觉直到中午。“变化真大啊。”

张元媛仅在田里踏足过一次,之后便不再涉足。那时南边低洼地带空旷一片,唯有稻草杆晾晒其间。如今,两个成熟的温室大棚矗立于冬日皑皑白雪之中,透过塑料薄膜,隐隐可见棚内的盎然春意。而温室背后,还有十个温室正在搭建,每五个为一组。

多数温室的拱形骨架已完成,工人们正在细心地修剪边缘的毛刺,以防后续覆盖时刮破塑料薄膜。其余未完成的部分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大家的热情可真高。”朱琳感叹道。

“在这个年代,不劳作就没有饭吃,没有人会在工作中偷懒。”秦斐然说完,暗自补充一句,这番话不适用于四合院里的贾家人。

三人来到大棚的左侧。

此刻,曹师傅正将竹弓打井机稳固到位。“定位好了吗?”秦斐然从未亲眼见过竹弓打井,今天算是开了眼界。“刚刚确认完毕,这就是最理想的位置。”曹师傅信心满满地回答。

秦斐然瞥了一眼用来探测水源的工具,其实不算先进,甚至可以说有些类似盗墓小说中的洛阳铲。洛阳铲是否源于此,难以断定,毕竟竹弓打水机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年至前年,就已存在。

现今的锅锥打井机,乃至未来的复合式和潜孔式钻机,都是在竹弓打井机基础上的改良。探查工具的出现肯定早于这个时期,因此被借鉴并不稀奇。

铲子配有抓土的环槽,通过连接钢管,将铲尖插入地下一米深处,挖掘出深层土壤,以便判断地下水源是否充足。这过程仿佛在判断墓葬土层结构,显得繁琐。

之所以这么费劲,是因为九江村里没有一口水井,多年的饮水都依赖蚂蚁河。只要村中有可用的井,就能轻松判断地下水状况。

“开始吧。”曹师傅一声令下,四名村民齐心协力,蹬动轮盘带动大轮,借由木弓的弹力拉动悬绳,使得连接钢索的锥形锤头不断击打地面。

锥头同样设有环槽,便于打井过程中携带泥土。井口不大,约莫只有几厘米。

待到井口打通,接入管道,再安装一个手动摇柄,即可取水。打井的过程确实乏味,只能站在一旁,看着锥头钻出孔洞,逐渐深入,伴随着沉闷的敲击声。半小时后,带着黄土的混浊水流涌出。“出水了。”

原本几乎要昏昏欲睡的张元媛瞬间来了精神:“哥,出水了!”

听完曹师傅的解释,他笑笑道:“这些是雨露渗透后汇集在稻米下方的浅层地下水,由于地表水层极薄,若直接抽取使用,很快就会枯竭。”张元媛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并非地下水。

“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打出的是深层地下水呢。”她感叹道。

“地表水就像一个个小池塘,而深层地下水则是地下暗河,至少在地下一米甚至更深的地方,而且大部分不能直接饮用。能喝的地下水通常在地下一到两米之间,是经过土壤和矿物质层层净化的优质水源。”秦斐然补充说明,曹师傅则露出惊讶的表情:“你知道得真多啊?”

“都是看书学来的,我对阅读挺感兴趣的。”秦斐然随口回答,曹师傅无奈地笑道:“我都快习惯了,你声称会打井,我都不觉得奇怪了。这几天听到你的事迹,真是让我一次次震惊。”

秦斐然翻了个白眼,他当然不会真的会打井,否则也不会特意进城请专业师傅了。打井看似简单,其实是个技术活,没有实践经验可不容易搞定。

观察了一会,秦斐然便离开去忙其他事了。蔬菜大棚的扩建接近尾声,他得赶紧规划养殖农场的位置。原计划利用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