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行,这次上海之行到底怎么样?你杏荪叔怎么没有跟着一起回来?仔细给为父说说。”等各国公使垂头丧气的离开之后,李鸿章拉着李经方到书房,急切的问询起来。
各国公使在的时候,李鸿章即便是再想知道南洋人的事情,但他记住李经方进屋后的交代,先将洋人应付走再说,因此,他一直坐在那里,一句话也没有插,真正做到只听不说,即便是洋人也没有办法,毕竟是李经方去的上海,不是李鸿章。
李鸿章清楚这件事越机密越好,他连李经述和张士珩都没有召唤过来,就父子俩个人,又是在书房这样的隐蔽议事之所,没有李鸿章的亲自召唤,没人敢前来打扰,他相信李经方会有很多话要说。
“父亲,南洋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得多。”李经方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李鸿章非常吃惊,李鸿章虽然没有亲眼目睹南洋人的实力,但他相信大儿子的判断,同时也为大清担心。
结合李经方在众位外国公使面前说的话,作为大清的外交人员,他能感觉到南洋人的那种强势,特别是“在他国建立国中之国是不合法的”这句话。如同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宣判者,在那里宣判“你们有罪!”
最开始,李鸿章对南洋切断和电报通讯线路,拒绝与洋人外交人员对话的举动是不懂国家外交政治,听到李经方的话,他明白了,这那里是不懂外交的鲁莽行为啊,这是肆无忌惮的蔑视,也是赤裸裸的宣战了,是对所有洋人的蔑视和宣战。
这些年里,李鸿章为了追求文明国地位和国际社会成员资格,竭尽全力从文本、程序、价值观等多个层次向国际社会学习,参与国际之间的互动活动,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采取积极措施,与这些不请自来的洋鬼子打交道,但仔细对比南洋人的做法,自己是不是已经有了严重的“惧洋”心结?在历次对外交涉中总是抱着“委曲求全”的想法?
还是实力不行啊,帝国风雨飘摇,目光所及,争斗不息,地方和地方斗,地方和朝廷斗,朝廷自己斗,朝廷和外国人斗。朝廷上上下下,全然不顾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局势,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积贫积弱的现实基础之下,要想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期,除了委曲求全、周旋调节各列强之间,自己又能有什么办法?
南洋是不是新的列强?
弱国无外交啊!
大清危矣!
“伯行,南洋人是不是想要入主中原?”李鸿章停下“胡思乱想”有些忐忑的问李经方。
“啊?父亲,您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李经方听后惊诧莫名。
“世界列强无不是这样,英吉利人用舰炮轰开大清国门,无事挑事,到处设立租界,俄国人从陆地南下,挥舞着手中的武器蚕食我大清土地,小小扶桑登陆朝鲜半岛、吞并琉球,试探台岛,对大清领土窥觊已久。”
“伯行啊,《烟台条约》、《修好条规》、《台事条约》、《天津条约》、《清法会订越南条约》,你以为为父想签吗?列强势强,因地缘关系只为利益而来,扶桑阴险,所谋甚大,日后必为大清肘腋之患。而,南洋又具优势,同文同种,比邻南疆,威胁更甚法国。”
李经方对父亲很了解,父亲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年轻时既有雄心大志,也懂得富贵险中求和,官越做越大,但他也从来没有过懈怠,依旧博览群书、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吃螃蟹,在众人还处于懵懂无知之中,他就能清醒地看到大清和列强的差距,主张革新,推动洋务,发展海军。
对父亲,李经方一直无比崇拜,不仅能在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之中走出一条洋务之路,还能广纳干才,让李府人才济济。
但经过和南洋在上海的负责人短暂的接触之后,他发现,父亲即便有独到的眼光,也无法掩盖自身的局限,即便满腔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