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2 / 3)

南洋崛起 清风老田 4345 字 2020-04-30

待遇可不得了,一经发布,必定会惊动两广地区的所有秀才。至于后面一行特别备注,还真不会有人会去计较,还能分配工作,待遇还不低,谁会傻不拉叽的拒绝分配啊,更别说拒绝后还要赔付在校期间的费用,傻子才会这样干。

这一条河种花家以前的大学生毕业包分配一样,千千万万高中学子都为此福利拼命挤高考这座独木桥,落榜之后不惜一切代价复读也要成为大学校园内的一员,还不就是为了包分配嘛。

对于清朝的那些秀才来说,这无疑是另一个进入仕途的途径,仔细琢磨毕业分配后的待遇,与清朝官员不同官衔官员发放的薪酬标准来对比,这个待遇在这个年代都要高过知府的年俸银。(当然没计算官员的禄米和养廉银,毕竟无论哪一级官员都有一般手下要养。)

封建王朝,秀才的就业途径本就不多,秀才就业主要会在四个方向,一是当私塾先生,二是当官员或大户、商人的师爷,三是富商的账房先生,四是给书局抄书、或摆摊给代人写信、代人写状纸等等。

如果得不到这四个方向的机会,秀才也就只能被叫做“穷秀才”了,即便就业,也有好有坏,相对而言,师爷和账房收成还不错,不过要主家是否大方,还要看主家生意是否顺畅。这些待遇都不能和师范生毕业后的待遇相比。

第四类职业算是自由职业,完全是看天吃饭,接到单子就有得收成,没有接到单子只能吃自己的老本,几乎很难摆脱“穷秀才”的命运。

相对而言,私塾先生收成比较稳定,但收入并不会很高,普遍月银

一两左右,经济发达点的地方或许每月能拿到五六两银子的样子,大多都会是实物抵扣。

私塾分四类,分别为家塾、村塾、义塾、门馆。

家塾,顾名思义是在家里开办的私塾,这只有富贵人家才有能力办这样的私塾,主家负责塾师的饮食和住宿,具体待遇看双方协商的结果,有好有坏,没有一定的定例。

富贵人家毕竟是少数,古人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每个家庭长辈都希望望子成龙,参加科举谋得一份功名。正所谓功名利禄,这是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的梦想。

普通人家请不起家塾,为了不放弃一切改变命运的机会,一个村子或一个家族就会共同出资出力,因此就有了“村塾”的诞生。这样的私塾,资金来源都是众凑,资金必定不会很宽裕,私塾先生待遇也好不到哪里去,差不多解决温饱就不错了。

当然,有社会人士筹办私塾是带有公益性质的,这种叫义塾,也叫“义学”。设立义塾的目的是让穷苦人家的孩子免费读书,都说是公益性质了,塾师好意思提高要求?不倒贴就不错了。

最后一类就是“门馆”,算是私人学校,收费入学,运作模式带着浓浓的商业气息,这类大多是一些先生为了糊口选择的一门生意罢了,时代的局限性,私人学校更是难上加难,能招收到学生就不错了。

私塾的收入不会向《招贤榜》中那样有明确规定,其收入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脩金”,一般都会是等价实物,很少会支付现银,二是膳食,这是主家免费供应的,三是红包及礼物,逢年过节的时候,有些学生家长会送上一份礼,这得看先生的运气了。

无论是哪一种私塾,先生都不可能会有师范学院毕业后工作的待遇高,这份《招贤榜》的吸引力可想而知。当时制订薪酬标准时,张之洞都感觉眼热,想都没想就不同意,其他官员也觉得这样待遇太过于离谱,也都不答应。

最后,在刘沛四人的极力劝说下,以“千金买马骨”的理由来说服,刘沛还告诉张之洞,这不会是常态,第一期招收的必定会是精英中的精英,没有高薪吸引,前期是很难招生,会影响扫盲教育的进程,至于说资金来源嘛,兰芳银行可以教育项目贷款,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