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会还未结束,众学子在这之后却无心吟诗作对,就伸长了脖子 想看看高台上的那少年,如今是何神色。
此时的苏平,与三位学兄相谈一番 心中有锦绣,想以笔书文,抒发内心,感慨万千。
所以,苏平还是一手端起茶壶,高声呼道:“纸笔墨,来!”
此地本就是私塾,此类三物众多,何况现在正是举办诗会,当然更少不了这文人着作的器物。
有些学弟听见少年学兄要纸笔墨,当即就冲下高台,拿来这三样东西,摊开铺平在高台中间的一大空桌上。
有小子渊之称的那位学弟起身递笔,微笑道:“器具已然布施周全,苏学兄,请!”
苏平微微点头,接了那支学弟递来,价格不菲的毛笔,轻微一点墨砚,接着在纯白如雪的纸上,挥动笔杆,犹如落笔生花。
他每写一句,口中就念一句,顺着心中所想而成的诗,直指他的感触,他的感想。
“父如山,高万丈。为儿挡尽世风霜。顶天立地屹不倒,儿上项背却折腰。”
寥寥数句,是世间多少人儿时眼中的父亲,顶天立地,无所不能,却是会在背着自己时,弯下那不屈的腰杆,甘愿让儿女骑着。
“力渐衰,鬓微霜。儿远万里未归家。身影佝偻似老树,望破天际盼儿归。”
凄凉寂寞,是儿女长大离家后,也不再年轻的男人景象,他们的腰杆已经挺不直了,只能坐在门口,盼着孩子尽快回来。
这一首“父”诗写完,庭院中的众人沉默,有人想起了曾经少年时,与父亲争吵夺门而出后,夜晚悻悻而归,那站在家门后掩面而泣,暗自后悔的中年汉子。
年少时谁想想到啊,那仿佛天下第一厉害的父亲,竟然也会是老的凡人,而且老得那么快,让人来不及挥手道别,就匆匆离去,像个过客。
在家庭里,父亲往往是话语不多,不善表达的角色,他们通常会用行动表明,自己对孩子的爱。
可能是每次离家之前,随口问的“钱还够不够”或者特意叮嘱的“在外面要吃饱穿暖,咱们不差这几个钱”。
他们明明也很累,自己默默扛着家里的顶梁,在回到家时,却总是满面笑容,不露出自己的窘迫,自己的伤痕。
苏平念完,自己的声音有些哽咽,而高台上下的众人,有点也抬头望天,双目似是被阳光灼痛,竟是热泪盈眶。
但苏平的笔未停,还在接着书写。
“母似海,深万里。起早贪黑无怨悔。儿行际时密密缝,唯恐游子不早归。”
母亲总在家中默默无闻地付出,孩子身上的衣服,大多经过她手的缝制,夜晚挑灯,针头或难见白。
“一对手,似枯枝。织得秋衣下得厨。我心浸墨应不浅,欲加修饰却无词。”
大多普通家庭的母亲,其双手都不会好看,因为她们要照顾家里的孩子老人,打点一切过日子,也很累却无怨言。
那一双手,其实拂过了孩子的衣物,也做出了孩子在家的饭食,找的出各种孩子做不到的东西。
可是那一双手那么显眼,却是让人很难发现,明明只是那样的一双手,却也让在座所有文人墨客,想不出来如何修饰,如何赞扬。
母亲在家中,在所有孩子的印象里,是个唠叨的人物,她的话语很多,比如一到家的“饿不饿,累不累,冷不冷”。
还有每逢离家时的“多加一件衣服”,“外边东西不好吃的就别勉强,回家来吃饭”,“一定照顾好自己”。
她很唠叨,一句话要翻来覆去的说十几遍,因为生怕孩子忘了,也怕自己做的不够好,不够细致。
曾经他和她,也是热血少年与可爱少女,只是长大之后,有了曾经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