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古代辩论赛(1 / 2)

两人并肩走在南阳大街上,一路上王不识不停的给赵玉书介绍着此地的风土人情,南阳不愧为大郡郡治,虽然比不得东都,但繁华也远非一般小城可比。

“王兄,在下有一事不明。”看着车上人流如织车水马龙,骑兵四处巡视,赵玉书有一丝疑惑。

“赵兄请讲。”

“我看南阳城,并无一丝破败倾颓之象,为何周边却有如此多的难民;而据我所知,军队非战时不得入城,为何却到处有骑军巡逻?”

王不识一声苦笑:“赵兄目光如炬,这难民一事,一言难尽,去年南方大旱,粮食减产半数,而今冬南阳郡一场大雪,硬生生将青苗冻死大半,若是如此,大家靠着存粮,勒紧腰带熬一熬,朝廷再减个税便过去了,可谁想,明明未到收粮的时候,朝廷却突然临时征加赋税,硬是掏空了缸底最后一粒米,这不就,唉。”

赵玉书本以为车夫是夸大其词,从王不识这里再次得到证实之后不禁有些哑然,这种灾年加赋之事,放在哪个朝代,都是妥妥的昏君行为,难怪山神气息衰落如此之快。

从另一个方面说,这种天灾人祸,如果放在前世,早就烽烟四起了,而现在竟然还只是出现灾民,没有大范围的死亡和瘟疫,这世界的生产力真是高到离谱。

反过来讲,这么高的生产力还能出现难民,这皇室真是昏庸到离谱。

得,还特么闭环了。

“至于这些骑兵,赵兄可知红莲教?”

红莲教?我知道白莲教,不知道是不是一个东西。

赵玉书摇了摇头,王不识压低声音:“是赣州那边兴起的一个教派,打着红莲业火净化浊世的旗号,挟裹难民要挟官府,这次征粮,名义上是打辽国,其实是为可能的叛乱做准备,此事你知我知,就莫要声张了。”

赵玉书立即明白这是高层之间的小道消息,当即点头。

“这次南阳难民,背后就有红莲教的影子,新任太守特意请了圣旨来赴任,直接调了孙将军领五百精骑两千步甲入城,以防万一。”

赵玉书心下一冷,兰灵的爹就是新任太守,他在还未出事的时候直接调兵进城,站在朝廷一方他可以说是未雨绸缪一心为君,若站在难民一方,他就是早就视之如敌寇,若是知道了自己在城外公然违令施粥,怕是对自己的态度会更差许多。

天然的屁股对立啊。

南阳城不大不小,两人一路闲聊,慢慢晃到了书院门口,南阳书院比白马书院门头和气派都差了许多,而且整体看起来比较新。

王不识跟门房打了个招呼便带着赵玉书进门,似乎猜到他在想什么,微笑解释:“南阳离东都太近了,士子们能去白马的都去白马了,家父曾经也是白马书院一名教授,数年前荣归,看南阳书院破败不堪,便出资重修,现在虽说是院长,也只是挂个名头而已,平时还是喜欢教书,教了一辈子书,闲不住。”

难怪大师兄让自己顺路来看看,原来是白马的老教授,等等,自己是不是该带些礼物来?

现在想这些终归是晚了,王不识一路带着他穿屋过廊,到了一间宽大的教室前,一屋子数十名士子围成一圈,正在激烈的辩论什么,其中不乏几名头发花白或全白的老人家。

“那个一大把白胡子的就是家父,他最爱带学生们在此议论天下事,他总说道理不辩不明,不能只听师长一家之言,在此屋中无分对错,人人都可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赵玉书顿时对这位老教授心生钦佩,如此开明的师长在前世虽不少见,但在这个依然遵循天地君亲师的时代却极为少见,能顶住世俗眼光和压力贯彻自己信念的人,在哪都值得钦佩。

“我认为陈师姐说的不对,难民固然可怜,开仓放粮乃应有之理,可开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