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王震惊之余,立即紧急朝议,蜀国君臣就如何应对南犯之敌进行了紧急磋商。
一种意见主张:立即命令在充国前线的司马风长丁,率领蜀国精锐,西进侧击秦军左后翼,在涪水岸旁,干净利落地消灭来犯之敌。
但很快就被其他官员否决。因为巴蜀两国在充国的对决目前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谁先退兵,必然会遭遇对手的大规模掩杀,到那时候,兵败如山倒,灭国也是有可能的。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
两个势均力敌的对手,任一方稍稍松劲,都会遭遇对方排山倒海般的攻击,这种结局是灾难性的,谁也承担不起。
再有一种意见,尽快与巴王议和,两国议和之后,再撤回蜀军精锐,全力对付南犯的秦军。
蜀王对这种意见比较认可,但这其中,也必然牵扯到巨大的利益交换。
巴、蜀两国在这盆地里边搅斗了几百年了,打打和和那是常态,关键就是如何使利益得到妥善安置。
特别是在一系列的战争与和平之中,蜀国始终占据上风,贪吃多占,占便宜没够,吃亏难受。
现在蜀国主动提出议和,那么蜀国做好了让步的准备了吗?准备向老对手巴国让渡多少利益呢?
连续几天,朝堂之上吵成了一锅粥,但仍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论。
最后,开明王一看这样不行,前线军情如火,哪禁得起你们这帮人如此扯皮啊!
于是开明王乾纲独断,亲自拍板,定下了应急之策:
其一,命人持蜀王信物赶赴充国前线,尽告司马风长丁,国中巨变,命风长丁主持与巴议和,尽快达成协议,回师援助。
至于利益交换条件嘛,开明王直接挑明了,底线是可以牺牲充国的利益。
充国本就是巴国分裂出来的小国,与巴国同根同种。只不过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蜀国这些年来一直把充国当枪使,支持其与巴国不断杯葛,使之成为巴蜀之间的缓冲地带。
现在蜀国都危急如此了,充国什么的,牺牲就牺牲了吧,反正也不是自己的国土。
其二,命令蜀相别元邦为援军统帅,紧急在蜀国腹地新征军卒五至八万,同时征集粮草军需,迅速组队完成,支援涪城前线。
其三,传令王弟葭萌依托险势,死守涪城,没有王令,不得主动出击。
开明王对涪城的防卫还是了解的,只要葭萌这小子不犯浑,死守涪城,应该能够坚持到援军抵达。
一时之间,从郫邑到蜀国腹地,大规模征兵、征粮开始。
男丁上至六十,下至十二,全部充入军中,并且还要自备军器铠甲,自备数日口粮衣服。
青年、中年女性都要负责运输军粮军辎;老翁老妪随军负责炊饭饮食,伤员救治,死者掩埋等工作。
一时蜀吏在蜀国腹地横征暴敛,四处抓捕。闹得整个蜀国境内鸡犬不宁,人心惶惶。
当然这些贵族子弟少不得在其中上下其手,大发国难财,借机敲诈勒索、中饱私囊、烧杀抢夺、奸淫掳掠,完全不把这些蜀国底层奴隶当人看。
即使是蜀王脚下的郫邑,也被掀翻了天,城中男哭女叫,爹号娘哭,儿女分离,父子诀别。
但有不从,轻则一通棍棒,重则一刀砍杀,在贵族眼里,奴隶就是猪羊一样的畜牲,就是会说话的财物。
郫邑郊外有一个裙带镇,因其街道弯曲,宽窄不一,形似裙带而得名。
这一日,蜀国军吏耀武扬威地来到裙带镇街上征兵征粮,这些人都是贵族子弟或家臣,一个个洸洸乎干城之具、昂昂乎万人之敌,却只敢在蜀国地盘上欺压良善,根本不敢、也不会上前线去杀敌。
他们来到一户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