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巨斧是砸下来的,而不是砍下来的,行刑手没有使用斧头锋利的刃面,而是用锤子那面硬生生砸下来的。
这就是嘴欠骂人的下场!
你庞涓能不能杀我全家不得而知,而当下,老子能让你多受点罪!
坚硬的金属砸在庞涓的左脚下,碎骨与血液迸飞,庞涓顿时痛得昏了过去。
行刑手看到庞涓昏死了过去,竟然停了下来,端起凉水准备泼醒他,让他继续感受这人间极致的痛苦。
旁边一人拉住了他:“诶,行了行了,君上不让他死。”
行刑手轻蔑地一笑,挥斧完成了最后的行刑,将两只脚全部剁了下来,完成了刖刑的整个过程。
世上从此没了庞涓这个名字,却多了“黥涓”与“庞刖”两个名字。
这就是古代的寻常事,受了刑的人往往以刑为名,比如孙膑,比如淳于髡。也可以以刑代姓,比如黥布。
甚至墨子之“墨”,后人都怀疑其与墨刑有关,持这一观点的人不乏大家,如钱穆,冯友兰。
邯郸这座城池,自从成为赵国国都之后,始终命运多舛。
魏武侯时,为了扶植公子朝上位,就曾兵围邯郸。刚平大战时,兵锋也曾抵达邯郸城下。这不,邯郸城又一次被孙膑给围了。
被围得多了,赵国方面也总结出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守城术。他们将兵力全部收缩回城,依靠坚固的城墙和强大的城防进行坚守。
最重要的是,邯郸城中有可供全城食用三年的粮食储备,有足够的青铜储备可供打制军器。邯郸宫城的柱子,都是青铜铸成的,关键时期,可以拆下来铸造兵器。
但赵国人发现,这一次魏军围城,没有像以前一样猛攻邯郸,只是象征性地组织了几次进攻,试探了一下邯郸城的火力,便退到安全的距离,围而不攻。
不错,孙膑是特别讲究“势”的兵家,讲究顺势而为,打硬仗、拼兵力、死磕从来不是孙膑的选项。
面对邯郸城的强大城防能力与雄厚储备能力,孙膑没有组织无谓的进攻,而是巧妙地进行“围城打援”。
攻城战的主要目的是夺取敌方城池和土地,特别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国都、宗庙等地,以及具有战略地位的锁钥要地。
而围城打援则不以攻城略地为目的,这种战术的唯一目的就是杀伤敌军的有生力量。
孙膑所部的精锐“大梁军”只有五万人,他根本舍不得让这些军中精英在攻城战中去做无谓的牺牲。
随着魏侯不断派来援军,孙膑将这些地方部队作为围城主力,装腔作势地对邯郸城进行袭扰与恫吓。
而“大梁军”则在龙贾、魏错、孙何的带领下,对那些对老赵家一片忠心,贸然前来勤王的军队进行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既发挥了“大梁军”野战无双的特色,达到了磨砺尖兵的目的。又有效消灭了赵军的有生力量,取得了斩首三万的骄人战绩。
在孙膑淇水之战之前,整个战国也没有如此大规模斩首的纪录。自孙膑始,战争的惨烈程度节节攀升,对敌军的心理威慑效果也相当明显。
随着赵军前来勤王或支援的小股部队逐个被击破,邯郸周边的军队全部进入观望状态,这更有利于孙膑在邯郸周边制造恐怖,肃清反抗力量。
魏侯在处理完庞涓之事的过程中,敏感地觉得安邑城中水很深,这些为庞涓鸣不平的刺客太嚣张了,这是布衣派的不满和反击。
同时,以公叔痤为代表的贵族势力也尾大不掉,整个朝议过程中,一边倒地请斩庞涓,这十分不正常的。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贵族派在借君主之手,清除布衣派。
最佳的统治格局,是保持朝中各派势力均衡,令彼此间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