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诸多消耗人力物力的重大事件,在杨广手中同时进行,无疑是相当透支国力的。
在大兴土木和开疆拓土方面,隋朝和秦朝极为相似,杨广和秦始皇都有急功好利、不恤民力、穷兵黩武之弊病。
但这些弊病如果没有在同一时期进行,而是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基础、用合适的方式稳步推进,却又都是冠绝古今的重大功绩。
隋朝到了这一时期,百姓们的劳役和赋税已经达到了能够承受的顶点,民怨渐起。
如果杨坚和独孤伽罗还在世,以他们能够忍辱负重般果断叫停科举制的政治能力来说,必然会在这时选择与民休息,用更为平稳的方式稳步发展国家。
但杨广不是杨坚,他的身边也没有独孤伽罗。
他与秦始皇一般,意图只在他这一朝就解决国家的所有隐患。
他的下一步,便是向国家的最大威胁——关陇集团,挥刀砍去。
公元606年,杨广重启科举制。
在父亲杨坚的基础上,完善和规范科举,严查作弊与贿赂,并细分科举取士的标准。
分别为: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
这十科取士标准,根据不同文武官职,帮助国家全面吸收天下人才。
无数寒门子弟重新看到了依靠自己的才能进入官场的希望。
而更为严格的科举制,极大削弱了世家们的利益。
但此时皇权与世家们的斗争仍然只在暗中进行,尚未搬到明面上来。
而杨广也明白,这样的斗争迟早会演变成军事冲突。
而他要做的,就是向世家们的根基开刀,兵马,就是世家们之所以能与皇权对抗的根本倚仗。
于是继征服吐谷浑之后,隋炀帝以东征不臣之高句丽,集结各路世家兵马多达百万,隋炀帝御驾亲征大举进攻高句丽。
隋炀帝用这一正当理由,让世家们承担庞大的战争费用和物资供应。
并且在正面战场上,着重派遣世家兵马进行战事消耗,而自己的亲信兵马则始终拱卫中军大营不做过多调遣。
战争的消耗无论是人员的伤亡还是物资的损耗,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世家大族的军事力量,从而减少他们对皇权的威胁。
世家们当然也清楚杨广的用意。
所以对待战事尤为消极,各路兵马都以保存自身实力为首要目的。
即便遇到高句丽军队顽强抵抗,隋军伤亡惨重,隋炀帝也坚持不做退兵。
这便成为了隋炀帝举百万大军三征高句丽,却都以失败告终这一离奇结果的真正内因。
内斗,永远比对外战争带来的影响更为严重。】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