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章 王守仁(1 / 2)

脑变 曾经心动Zzz 1405 字 5天前

“此次京察你是少数几个皇上亲自评为优异的官员之一,直接将你从正六品的主事跳过从五品员外郎,提升为正五品的郎中,显然皇上很看重你,过去催请只是走过场,主要还是问清楚皇上的意图,我们也好心里有数!”李东阳解释缘由。

“下官明白了,定不负所托!”王守仁起身施礼,正式接受这份差事。

“伯安,你也不用过于紧张,皇上宽厚仁善,不会刻意为难与你,好好表现,对你大有好处!”李东阳推荐他去,其实也有一定私心,当然要好人做到底,把人情做足。

他和刘健年事已高,已经是位极人臣,升无可升了。

状元出身的谢迁刚刚五十出头,显然更得皇上看中,先是派出去巡查边关,解决了北疆大患,接着又去督抚江南,做这些当然不是为了刷资历,而是奉有皇帝使命,访查各地实情,寻找改革良策,搜罗改革贤才。

最多不过两三年时间,下次谢迁回京,就是正式启动改革的时候,那时候他和刘健都要主动的退位让贤了。

身为皇帝最为信重的大臣,对他的心思当然也了解的最多,年轻一辈的官员中,当前最得皇帝看中的只有两人,一个是曾任太子讲读,现在的左春坊大学士、左都御史的杨廷和,另一个就是官职并不突出的王守仁了。

杨廷和入仕二十余年,现在已经是内阁成员,前途光明,以后很可能就是辅佐谢迁改革的搭档,不需要他去提携示好了。

王守仁更有年龄优势,现在又是熬资历的时期,李东阳的举手之劳就能让对方少走许多弯路,日后即便自己不在朝廷,有这份人情在,依然可以保持一定的影响力。

王氏父子的品行有口皆碑,情理范围内的事情,不用他多说,自然会有所关照。

做官就是做人,再清廉的官员,也要讲人情往来,真正六亲不认的官员毕竟是少数,那样的官员也不会讨人喜欢,即便一时得势,也做不长久。

王家也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对这些官场的门道的了解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不是那些寒门出身的官员能比。

君投之以桃,我报之以李,讲究积累人脉声望,这也是为什么官宦世家的子弟更容易出头,人家父辈祖辈积累的人脉和情分都在,关键时候点拨一下、提携一把,就能轻松的迈过寒门子弟一辈子过不去的门槛。

得到李东阳的耳提面命后,王守仁回家了。

次日起来后,王守仁先去衙门里安排了一下自己的工作,跟上司请假,然后才乘马车从西直门出城,奔向京城西北的皇庄。

明初曾有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出行才可以乘轿。

王守仁刚升完官才五品,还没有资格乘轿出行,不过这里规定的轿子是四人抬的官轿,民间有钱人家都可以用的二人小轿不在约束范围内。

这个时代人力资源比较充沛,使用轿子出行的也多了起来,尤其在京城里,更是比比皆是,碍于朝廷规定,官轿不许随便用,小轿出行就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三品以上的大员毕竟有数,其他人能被抬着走,也能产生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从使用成本来说,在这个年代,养两个轿夫可比养一辆马车的成本低多了。

就算养不起两个轿夫的人家,也可以去街上租,小轿子出租也是当下一个重要的产业,养活了不少壮劳力。

马车至少需要一个车夫,还有一匹马,马车的价格也比二人小轿贵得多,养马还要有马厩,吃的也比人吃得多,这些都花费都不是普通人家能负担的。

王守仁有个身为尚书的老爹,消息当然比普通官员灵通,知道皇帝曾私下说过不喜欢官员乘轿,他本来就没有资格,索性出行就都用马车代步了,马车的成本对他们家来说当然不在话下,王华堂堂二品大员,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