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8章 补贴方案(2 / 2)

,对于抢占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人提出异议:“当时的情况不一样,那时候燕州市场初创,急需扩大注册司机数量,为了培养第一批的种子用户才给出这么高补贴。而且当时司机数量比较少,每天补贴金额也就几万块钱。现在大黄蜂在海州已经成了气候,平台上包括出租车司机和顺风车司机在内的人数超过两万人,平均每天有两万五千单,如果每单都补贴10块钱的话,光是这笔费用就高达25万,这还没考虑到补贴开始之后可能出现的订单潮,到时候每个月光是补贴的支出有可能超过两千万!”

不知是谁嘟囔一句:“两千万很多吗?老板准备了十个亿呢。”

这话一出,提出异议的人没言语了。

其他人也交头接耳议论起来,每个月两千万的补贴乍一听确实挺吓人,但考虑到老板的预算是十个亿,两千万似乎又不算什么了,按照目前这个速度补贴下去,十个亿够大黄蜂玩到2017年以后。

只有李睿知道两千万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烧起钱来,用户眼红,司机眼红,资本同样也眼睛红到滴血,最狂热的时候两千万别说烧一个月了,顶多只够烧一天的!

这种烧钱的手笔,一般只有在上坟烧纸的时候才能见到……

继续阅读

一番讨论之后,10元补贴作为一个选项,被列入了补贴计划当中,同时还有5元和8元两个参考档位。

这时候秦意道:“我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补贴的范围扩大,不局限于司机端,而是扩大到用户端呢?”

用户端?

这是众人没想到过的方向。

从第一款打车软件出现到如今,所有软件初期针对的目标都是司机群体,各种地推,各种宣传,各种活动大部分都是针对司机来进行的。

理由也很简单,打车软件自己并没有车,没有提供服务的能力,只有一个平台,只有先搞定司机,才能给用户提供服务,所以在每个打车软件创业初期,搞定司机才是最关键的。

星瑞出行是这样做的,摇摇招车百米打车是这样做的,快滴是这样做的,大黄蜂也是如此起步的,大家都这样搞,似乎形成了某种规律,反而容易陷在固有的思维中无法挣脱。

现在秦意给出了一个跳出原有思维的想法,大家仔细一琢磨,好像还真有点道理。

丁洁第一个旗帜鲜明的表态道:“我觉得秦总这个提议有点意思,目前我们在司机的保有量上是有优势的,但用户总量和使用频次还是不够高,有司机反应单子不够多,有时候一天都接不到一个单。如果我们能够把补贴扩大到用户端,一定是能吸引大量用户注册以及提高使用频率,给司机带来更多的订单,这样一来又能吸引更多的司机加入进来,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但是这样补贴的话,我们每一单的成本会增加一倍。”有人道,“每个月可能就要四千万了!”

“不只是一倍。”陈青莲一直默不作声,此时开口道,“如果补贴效果良好,订单量持续增加,而且补贴扩展到全国范围的话,每天补贴的金额有可能超过两千万……不是每月,是每天。”

这回在座的众人都有点傻眼了。

不是一个月两千万,而是一天两千万?

那岂不是十个亿还不够补贴两个月的?

开局同学会上中奖两亿五千万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