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老,我仔细思考过您之前提到的光刻机控制系统的问题。我有一些想法,或许能够对其进行优化。”林宇自信地说道。
姜老眼睛一亮:“林总,那你快说说看。”
林宇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开始画图讲解。“目前控制系统在处理多个复杂参数时响应速度和精度不足,我们可以从架构上进行重新设计。首先,采用分层式的控制系统架构,将整个系统分为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
林宇在白板上画出简单的架构图,继续解释道:“感知层负责实时收集光刻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如光刻胶的曝光剂量、工作台的移动速度、光源的功率等。我们可以采用更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提高参数采集的精度和频率。”
一位年轻的研究员问道:“林总,那目前的传感器技术可能无法满足这么高的要求,我们需要重新研发吗?”
林宇微笑着回答:“我们不需要完全重新研发。可以对现有的传感器进行改进,通过优化传感器的材料和结构来提高性能。我知道有一些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在传感器应用方面有很大的潜力,我们可以尝试将其引入。”
姜老点头表示赞同:“这个想法很新颖,继续说下去,林总。”
林宇接着说:“决策层是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在这里,我们需要引入先进的算法来处理感知层传来的大量数据。我建议采用人工智能算法中的神经网络算法,它具有很强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通过对大量光刻数据的学习,能够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调整各个参数。”
听到人工智能算法,大家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在1991年,人工智能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概念。
“林总,人工智能算法在这个领域的应用还很少见,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技术支持呢?”另一位研究员担忧地问道。
林宇解释道:“虽然目前应用较少,但我们可以从基础开始构建。我可以提供一些算法的基本框架和思路,然后我们的技术团队再根据光刻机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而且,我相信随着我们的探索和研究,这个算法会在控制系统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那执行层呢?林总。”姜老问道。
林宇在架构图上指着执行层部分说:“执行层负责将决策层做出的指令准确地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我们要提高执行层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可以采用高速的信号传输技术和精密的执行元件。比如,优化电路设计,减少信号传输的延迟,同时选用高精度的电机和驱动器来控制工作台的移动。”
姜老沉思片刻后说:“林总,你的这个架构设计看起来很有潜力。但是要实现这个架构,我们还面临很多技术难题。比如,神经网络算法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我们目前的设备可能无法满足。”
林宇早有准备:“姜老,这确实是个问题。我们可以分阶段进行。首先,利用现有的数据建立一个简化版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初步的测试和优化。同时,我们可以申请购置一些更先进的计算设备,用于后续的大规模数据训练。另外,我们也可以和一些高校或者研究机构合作,共享计算资源。”
在讨论完架构设计后,林宇又提出了关于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想法。
“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我们可以引入冗余设计。在关键的部件和线路上,增加备份设备和线路。这样,当某个部件出现故障时,备份能够及时接替工作,不会影响整个光刻过程。”
姜老对这个想法非常认可:“林总,冗余设计在这种高精度的设备中非常重要。这可以大大减少因故障导致的生产中断时间。”
接下来的一整天,林宇和姜老的团队成员们一起深入讨论每个细节。从传感器的选型到算法的具体实现,从执行元件的参数到冗余设计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