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这《秋兴赋》全文数百字徐子建写完后,时间就过了一个时辰,放下笔稍微休息一下,打量了一起来的的几个伙伴。
徐达则有些紧张地看着题目,努力回忆着自己所学的知识。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则显得比较从容,他们迅速地写下自己的答案,仿佛胸有成竹。
此时,考场内只有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仿佛是一曲美妙的乐章。
窗外,微风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学子们加油鼓劲。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考场内只听到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学子们都沉浸在答题的世界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第三道论,题目是为学,就是叫考生们写一下为什么而读书。
这种文章其实都是大同小异,要想写得出彩,只能从立意上下手。
既然那个李师道想对付自己,那就和他玩把大的,看他敢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自己刷下来。
徐子建提笔写下:《为学》
“为学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徐子建花了一个时辰写下这篇《为学》,虽说是借用了张载先生的横渠四句,不过文章总体是徐子建自己写的,着实废了不少脑。
徐子建揉了揉脑袋打算休息一下,再做最后一道策论。
时间已经来到了午时,考了半天的学子们纷纷停下笔来,打算吃点东西再继续考试。
岳麓书院提供食物味道属实是一般,一碗水加上两个炊饼,想要吃好吃的那是不可能,爱吃不吃。
徐子建随便对付了几口便将那炊饼放下。嗯这饼味道比家里厨娘做的差太远了,硬邦邦的估计是没放发酵粉。
最后一道策论是如何治理黄河。
历史上宋朝和黄河较劲了很多年,一直希望将向北流向辽国的黄河改回汉代的黄河的东方河道。
同样的也有意见不同的大臣觉得改流的话风险太大,而且对于国家财政压力也很大,一不小心就酿成大祸,还不如保持北流。
对于改道问题,自然也是争论不休。
可惜,一直到北宋灭亡都没有成功治理好黄河。
同样的作为和宋朝差不多的大周朝,同样也存在黄河水患。
后世能够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的经验主要是康熙年间读靳辅治河之道,当时治理好后,黄河平静了100多年。
不过如今黄河的走向又和明清时期不同,明清时期,黄河改道跑到淮河口入海了,而大周朝黄河依旧在河北地区。
虽然位置不同不过同样可以借鉴。
徐子建在策论中写下《治黄河九疏》:
“欲治大河先治沙,然束水攻沙亦或是宽河滞沙皆为良策,可以治标也。
如何治本,双管齐下才是根本之道。
首先,可以在大河中上游建筑水坝,以控制黄河之水流量。
其次,可设河兵司,派遣专人治河,以厢军设河兵营以备不时之需。
其三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