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风声传递而来的消息,曹军营中掀起了一阵波澜。听说袁尚领军回援邺城,曹军众将的心头不由得掠过了一股寒意。那场刻骨铭心的战败,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始终缠绕在他们的记忆中,让他们对袁尚这个名字充满了敬畏和忌惮。
营帐内,议论声此起彼伏,将领们面露忧色,交头接耳。他们普遍认为,袁尚此次卷土重来,必定是经过了周密的部署和充分的准备,他的军队必定是抱着与我军决一死心的决心。这样的对手,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听说了吗?袁尚那小子竟然敢带兵回来救邺城!"曹军的一名将领拍案而起,声音中带着一丝惊讶。
"哼,上次我们就是在他的手里吃了大亏,这次他肯定更加狡猾。"另一位将领皱着眉头,回忆起之前的战败,心中仍有余悸。
"诸位,袁尚此次归来,必定是抱着必死之心,我们若是硬碰硬,只怕又要折损不少兄弟。"一名沉稳的老将缓缓开口,语气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老将军说得在理,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与其在这里耗着,不如先撤退,保存实力,再寻良机。"一名年轻将领附和道,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是啊,与其冒险决战,不如暂且解围撤退,避免无谓的伤亡。”另一位将领附和道,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士兵生命的珍惜,以及对未来战局的深深忧虑。
营帐内的气氛变得沉重起来,将领们的眼神中闪烁着犹豫和迷茫。他们知道,撤退或许能保住士兵的性命,但同时也可能失去战机,甚至影响到整个战局的发展。然而,面对一个似乎难以战胜的敌人,他们不得不考虑最坏的打算。
然而,曹操却镇定自若,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诸位将军,若袁尚从大道而来,我自当撤兵;但若他顺西山而来,那便是自投罗网,我军正好趁机一举将其歼灭。”
曹操之所以如此胸有成竹,是因为他对局势的洞察力远超常人。
当时,袁熙正率领着幽州的大军南下,意图支援袁尚。如果袁尚选择从东北方的大道而来,那么他很可能已经与袁熙的军队会师,这样一来,敌军的实力将大大增强,确实不易对付。
然而,曹操话锋一转,他分析道,如果袁尚绕道西面的弯路而来,这便意味着他没有得到幽州援军的支持。这样的行军路线,更可能是他在试图与并州的刺史高干会师。但曹操早已洞察人心,他知道高干此时已经心生异志,倾向于背叛袁尚,倒向自己这一边。
随着时间的推移,探马们如同穿梭的箭矢,不断将袁尚军队的动向报告给曹操。
终于,有一日,探马来报,袁尚已经攻克了邯郸。曹操闻之大喜,他眼中闪过一丝得意的光芒,朗声笑道:“孤已经得到冀州了,诸君可知?”
曹操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和胜券在握的气势。他随即下令,在堑沟外布下精妙的埋伏。
袁尚的军队在攻克邯郸后,必定会继续前进,而这正是他曹操等待已久的时机。
曹操的谋略如同天罗地网,只待袁尚一头撞入,便要将他彻底困住。
袁尚站在邯郸城头,眺望着远方,眉头紧锁。他转身对身边的将领说:“自占领邯郸以来,我日盼夜盼,期待着袁熙和高干的援军能早日到来。如今,时局紧迫,却迟迟不见他们的踪影。”
将领安慰道:“将军勿忧,或许他们正在路上,不日即可抵达。”
袁尚叹了口气,说:“不能再等了,我们必须独自行动。传令下去,收拾行囊,明日一早南下滏水。”
夜幕降临,袁尚率领部队悄悄渡过波光粼粼的滏水。他回头望了一眼邯郸,心中五味杂陈。部队行至邺城东17里的阳平亭,袁尚停下脚步,对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