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小手,唱得起劲:
“陈将军,biubiubiu!
小鬼子,哭咧咧!
陈将军,挥大刀!
鬼子吓得掉牙齿!”
一群孩子唱得起劲,旁边的过路人都忍不住笑了,心头也跟着一阵快意。
有人停下脚步欣赏,不禁感叹:
“瞧瞧,现在的小鬼头,都敢编这种词儿了。”
孩子们听了,唱得更起劲了:
“陈将军,biubiubiu!
小鬼子,跪地求!”
领头的一个年岁大点的小孩高声接道:
“鬼子进村偷粮食,陈将军追得没地走!”
其他孩子们一听,纷纷附和,大笑着跑开,口中不停地喊着“陈将军”的名字,好像只要喊得响,陈将军就真的会出现在街头巷尾,带领他们打败所有的坏人。
不仅如此,孩子们还在街头开始玩起了“打仗”游戏。
男孩子们都抢着要当“陈将军”,把小手举在空中比作枪口,嘴里“biubiubiu”地直响,好似自己就是陈将军,正在战场上击溃小鬼子。
有些孩子甚至在地上胡乱画起了简单的战场图,用小石头当鬼子,用木棍当步枪,一边“指挥作战”,一边高声喊:
“上!我们是陈将军的队伍!”
而一些淘气的孩子甚至把这段顺口溜改成了游戏,一个男孩扮演“陈将军”,挥舞着自己拿木棍削成的“枪杆子”,其他孩子则假装成鬼子,手里拿着棍棒充当“武器”。
继续阅读
小“鬼子”们绕着小巷奔跑,嘴里喊着“啊啊啊,饶命啊!”,被扮演陈将军的孩子追得满街乱跑。
小“陈将军”则意气风发,带着自豪的口吻,大声喝道:
“看我陈将军大刀挥来!小鬼子,你们休想逃!”
这些顺口溜渐渐传开,不仅仅是在巷口的孩子们口中流行,有些大人甚至在听到后,还特意跑去茶馆和朋友们说笑。
报社也特别刊载了这些顺口溜,将它们当做民间趣闻,登载在当日的副刊上,并用《孩童心中的战神》为题,大肆宣扬。
一个茶馆的伙计笑着模仿孩子们的口气,高声喊道:
“陈将军,biubiubiu!小鬼子,哭咧咧!
你们说,这顺口溜编得是不是特别可爱?!”
众人听后忍俊不禁,纷纷拍手叫好。
一个客人不禁感叹道:
“以前就连我们大人们心里都很怕鬼子,可现在连孩子们都不害怕了,还敢笑话鬼子哭。
陈将军这场胜利,真是给大家带来了希望,连孩子们都这么精神!”
“可不是嘛,看着这些孩子,我们心里也是特别的自豪啊!”
在这股风潮的推动下,报社的记者们更是加班加点地撰写文章,将陈望的每一个战场细节都夸张渲染地放大。
这两天,宋晚晴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作为报道陈望的先锋记者,她亲自出马,在街头采访了不少市民,以捕捉民众的兴奋之情。
“请问,您怎么看待陈望将军的胜利?”宋晚晴采访到一位戴着眼镜,看起来很精明的茶馆老板。
老板一脸自豪:
“陈将军不仅打了胜仗,还给咱们华夏人打回了骨气!
咱们过去被小鬼子打得没底气,可这次,咱们自己的将军靠实力把鬼子赶跑了。
我听说,陈将军‘战无不胜’,以后,咱们华夏有希望了!”
宋晚晴微微一笑,继续问道:
“那您觉得,陈望将军的胜利,给您带来了什么变化?”
老板嘿嘿笑了一声,满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