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文以载道,一脉相承的汉字(2 / 4)

米。铭文为“作册兄”三个字。在当时“作册”多为史官;第二个铭文“册”字像用绳子穿起的竹简,指编册立着;最后一个字“兄”是史官的名字。这件铜器的造型非常奇特,从整体看如三个象首相连,鼎足如同象鼻。上下以连珠纹装饰,腹部刻画着三组兽面纹。

壶多为盛酒或盛水器,流行于商至汉代。华夏现存西周青铜壶成对出现的极为罕见,贾伯壶不仅成对,而且器型完整,整体线条流畅优美,纹饰华丽,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西周晚期青铜器之一。在壶盖口上铸有8行33字,证实了贾国的国君是《左传》中所记载的“贾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书同文,文字的一统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纷繁复杂,形成了齐、燕、晋、楚、秦五大文字体系。除了秦系文字较多地继承了商周文字的特点外,其他四种体系的文字都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所以统一文字势在必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朝。他命令李斯、赵高和胡毋敬等人整理文字,以简化以后的“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汉字字体的演变,从隶到楷

两汉四百余年间,书体由籀篆变为隶书,由隶书变为章草、楷书、行书。至汉末,华夏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汉魏时期汉字字体的不断变化,为华夏汉字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开辟了道路,汉代是简帛使用的鼎盛时代,这个时期的简帛发现不仅地域广阔,数量巨大,而且内容丰富,字体多样,充分反映了隶书已从秦隶中规范出自己的构型规律,形成了成熟的隶书风范,同时也反映了汉字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过程。

说文解字,说字传义

汉字研究始于许慎。许慎是东汉时期着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他自幼喜好书法,尤其善于小篆,在习字之余,对古字的由来产生极大兴趣。于是潜心研究古字,终于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成为华夏第一部系统研究和解释古代汉字的重要着作。

多民族的文字,拾文遗彩

华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世界上文字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从远古到19世纪末,华夏大地上出现过近40种少数民族文字。根据华夏少数民族文字创制时间、使用范围和改进发展情况,大致可分为古代民族文字、传统民族文字、新创与改进民族文字等类别。

承古传今

古代民族文字是指华夏古代历史上创造或从域外传入的民族文字。这些文字曾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后因使用这些文字的民族群体分化融合或语言转用等而停止使用并逐渐消失。

20世纪50年代以后,政府帮助创制和改进了部分少数民族文字。这些民族文字共有17种,包括新创的壮文、布依文、羌文等。解放以后,遵照中央政府关于帮助无文字的民族创立文字的指示,语言学家和壮族民族语言工作者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之后,于1957年由国务院批准为正式文字。

印刷术起源

印刷术是华夏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经历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发展阶段。它的发明,使手工抄写变为机械复制,开启了书籍复制的新方式,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成本,对华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汉字作为华夏民族的文字符号,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汉字的书写载体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丰富的演变,从最早的陶器、龟甲兽骨,到后来的青铜器、简牍、帛书,再到纸张,每一种载体都承载着汉字的发展与传承。

甲骨刻辞

甲骨文是商、西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