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他们所处的空间已经隐藏了起来。
夏先衍从雨花台的北大门出来后就感受到了另一股灵源的气息,秦淮河灵源。
这是一座同长安的渭河,洛京的洛河相同灵源之地,贯穿金陵的秦淮河孕育出了一座灵源。
秦淮河的起点是金陵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终点是金陵市西水关。整条秦淮河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灵源之地,贯穿金陵市中心,最后汇入长江灵脉之中。
远在石器时代,秦淮河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在秦淮河上古老的 “长干桥” 旁,公元前 400 多年,越王勾践建造起城池 —— 越城。
沿古河道向西,又有古石头城遗址,是三国时的城防工事。诸葛亮曾赞叹金陵地形是 “钟山龙蟠,石城虎踞”,金陵也因此有 “石头城” 的别名。
中华门:明代称聚宝门,是金陵城墙内城十三座城门中规模仅次于通济门的城堡式城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之一。
夏先衍顺着雨花路,先来到了大报恩寺遗址,这里就是孕育灵源的一处地点。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这两句诗中“四百八十寺”的起源就是大报恩寺。
金陵大报恩寺其最早可追溯至东吴赤乌十年(公元 248 年),孙权为康僧会建造了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成为江南塔寺之始,有 “江南第一寺” 的美誉。这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的华夏第二座寺庙,也是华夏南方地区的首座寺庙。
此后,寺庙历经各朝更迭,名字也屡有变更,如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复建为长干寺,南朝陈时改为报恩寺,宋时又改天禧寺,元时则改为慈恩旌忠教寺。
明朝永乐六年(公元 1408 年),寺庙遭恶意纵火,仅佛塔留存。同年,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父母恩情,在天禧寺旧址按 “宫阙规制” 重建寺庙与琉璃宝塔,并赐额 “大报恩寺”,历时 17 年完工。
大报恩寺规模宏大,琉璃塔高约 78.2 米,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建筑,建造耗费巨大,成为天下闻名的佛教圣地。
近代损毁,1842 年,腐国士兵抢掠了大报恩寺的金佛与墙体琉璃瓷砖,寺庙塔体仅剩余残垣。
2007 年,金陵正式开启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复建项目,并于 2015 年完工开放展览。
如今在大报恩寺原址上并不是重建寺庙,而是用遗址公园的形式展示给世人。
考古人员在大报恩寺遗址所在地,找到了千年地宫。从地宫中出土了震惊世界和佛教界的“释迦摩尼真身顶骨舍利”、“诸圣舍利”、“感应舍利”以及“七宝阿育王塔”等一大批世界级文物与圣物。
大报恩寺遗址展区主要展示大报恩寺的发展历程、寺庙遗址、画廊遗址及地宫出土文物,分别呈现:千年佛脉、千年对望、前世今生、水工遗址和义井、出土文物(石函、铁函、阿育王塔)等。
夏先衍在恢宏的现代建筑之中,仿佛看到了昔日寺庙巍峨耸立、宝相庄严的盛景。
残垣断壁在岁月的洗礼下尽显沧桑。
琉璃塔残基静卧在现代修筑的琉璃宝塔之中,阳光倾洒,琉璃折射出璀璨光芒,似在低语往昔盛景。
穿过大报恩寺遗址就是秦淮河。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夏先衍站在长干桥看着秦淮河的灵源,河水悠悠流淌,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粼粼波光,似无数细碎的金子在跳跃嬉戏。
两岸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垂落在河面,随着微风轻轻摇曳,仿若羞涩的少女在轻舞着发丝。河面上,时有画舫缓缓驶过。
画舫划破水面,泛起层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