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她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她相信这些学子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而乾隆则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地看着下方的官员们。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他既想保持大清的传统和稳定,又想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这种矛盾的心情让他无法做出决断,只能默默地等待着考试的结果。
终于,科举考试的结果出来了。大炎的学子们纷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的文章充满了新意和活力,让乾隆和所有的官员都眼前一亮。乾隆看着这些优秀的学子们,心中充满了欣慰和骄傲。他知道自己的女儿没有让自己失望,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创建了一个更加繁荣的国家。
在这一刻,乾隆的心情终于释然了。他明白了科举制度的意义并不在于束缚学子的思想,而在于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他决定接受大炎的科举制度,并将其推广到大清,让更多的学子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华。而李清歌也看着乾隆的转变,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激。她知道自己的父亲终于理解了自己的用心良苦,也为自己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而感到自豪。
和珅,那个圆滑世故、善于察言观色的马屁精,紧跟在乾隆皇帝身后,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附和道:“是啊,皇上所言极是,那他们要是真走上仕途,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呢?”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好奇,几分试探,似乎想从乾隆的口中探知更多的圣意。
乾隆皇帝听了,哈哈一笑,那笑声中透着一股子得意与自信。“他们啊,肯定会患得患失,做事前怕狼后怕虎。”他摇了摇头,似乎对那些被八股文束缚住的士子们充满了不屑,“舍不得那顶乌纱帽和花翎子,更舍不得放弃到手的好处。这样的人,又怎能担当起国家的重任呢?”
从这番话中,不难看出乾隆皇帝对八股取士制度的深深不满。这套制度,原本是为了选拔人才,却渐渐演变成了束缚思想的枷锁。它像一张无形的网,将全天下的聪明人都关进了一个笼子里,让他们为皇帝所用,为皇权服务。自古以来,皇帝们都想着怎么加强中央集权,怎么独裁统治。八股取士,便是他们手中的一把利剑,用来斩断读书人的思想翅膀,让他们无法飞翔。
科举考试,原本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在八股取士的制度下,这一初衷却完全背道而驰。选出来的,往往都是那些死守规矩、不懂变通的庸才。他们对国家、对百姓都没什么好处,只是方便了皇帝自己。如果李清歌,这位大炎的女皇,也继续沿用这套老办法,那大炎的国运可就真的悬了。
会试考了七天,终于结束了。考生们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一个个都如释重负,迫不及待地跑出考场,尽情玩乐。金陵城里,商场、饭馆、茶馆、酒楼、戏院、按摩店,到处都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秦淮河边、夫子庙街上,白天黑夜人都多得跟潮水似的,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地铁和公交车里更是挤得满满当当,想找个站脚的地方都难。车厢内,考生们或兴奋或疲惫地讨论着考试的内容,而车窗外,则是金陵城独有的繁华与喧嚣。这座古城,仿佛也在为这场盛大的考试而欢腾。
然而,金陵的本地人却嫌外面太吵,大多都躲在家里,吹着空调避暑,等这股热闹劲儿过去了再出门。他们或许已经习惯了这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但此刻,他们更愿意享受一份宁静与清凉。
而皇宫里面呢,就跟外面完全是两个世界。高大的宫墙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与热闹,只留下一片宁静与庄严。考试结束后,考生们的试卷都被密封起来,送到了宫里的文渊阁。那里,是皇帝和大臣们审阅试卷的地方,也是决定考生们命运的关键所在。
文渊阁内,一排排书架整齐地排列着,上面堆满